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在9月28日发布的《2017年四季度经济金融展望报告》中指出,货币政策应更加注重前瞻性和灵活性,及时适度下调存款准备金率以缓解流动性局部性紧张矛盾,辅之以继续从严的监管政策。
“尽管M2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地位有所弱化,但其增速的过快下滑不利于经济平稳运行,需要前瞻性采取措施促进货币供给增加,及时适度下调存款准备金率以缓解流动性局部性紧张矛盾。”报告建议。同时,应加快抵押品管理工具创新,缓解金融机构缺少流动性指标的压力。更多倚重无需抵押品的临时流动性便利(TLF)作为货币政策常备选项,在月末、季末等时点用以缓解资金紧张局面。
从长远看,要加快货币政策新框架构建,探索建立多层次存款准备金制度,以应对货币创造机制的根本性变化。报告建议,可将现行存款准备金分为两档。第一档为法定存款准备金,准备金率可考虑设为7%,第二档为调控存款准备金,准备金率可为10%,允许商业银行运用第二档“调控存款准备金”作为押品向央行质押融资。此外,可以增设信用借贷便利,融资额度以“调控存款准备金”为上限。
日前,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对单户授信500万元以下的小微企业贷款、个体工商户和小微企业主经营性贷款及农户生产经营、创业担保等贷款增量或余额达到一定比例的商业银行实施定向降准。”对此,中国银行研究所宏观经济与政策研究主管周景彤表示,这一定向降准主要针对国民经济薄弱环节,并不意味货币政策大的转向。
“降准的时机已经基本成熟,但并不意味着货币政策转向。”周景彤说。他认为,经济增长面临下行压力和当前货币供应机制存在的缺陷是支持降准的两个重要因素。
从货币补充渠道来说,当前中国货币供应机制已由过去的外汇占款投放转变为由中期借贷便利(MLF)等新型政策工具投放。相比降准等传统货币政策工具,新型工具成本高、期限短、到期回收等特点,使得商业银行越来越依赖于同业拆借和央行公开市场操作融入资金,商业银行流动性易受金融市场波动影响,信贷投放的意愿和能力受到影响。
从经济运行周期来说,去年底到今年上半年经济企稳回升,但下一阶段经济增速可能有所减缓。货币政策、监管政策“双趋紧”的趋势应该对此有一定调整,以避免经济过快下滑。
8月末M2余额同比增长8.9%,增速再创历史新低,不仅低于年初12%的增长目标,也远低于市场预期。报告认为,M2增速的下降,既与中国金融体系去杠杆政策效果显著有关,也与货币供给偏紧有关。
数据显示,截至8月份,股市、债市和同业杠杆率分别从2015年期间最高点的4.3%、114.5%和15.4%下降至2.2%、110%和12%。而三季度以来,除7月份央行公开市场净投放资金外,8月和9月(截至9月15日)公开市场操作分别净回笼资金2900亿元和3500亿元。
关于降准操作是否会与当前仍在持续的金融“去杠杆”有所矛盾,周景彤对界面新闻表示,金融去杠杆是解决结构性问题,降准是总量性,两者有差异,解决的问题不一样。“如果不考虑其他因素,降准会增大流动性投放,不利于去杠杆,但考虑到现在的货币政策操作和金融机构负债端的变化,则应该考虑降准,能提高金融机构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
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所长陈卫东表示,货币政策要不要做大的调整,最重要的考虑因素还是通胀率和失业率,从这个角度来说,货币政策可能没必要采取太强有力的手段。但报告在分析问题时考虑到,金融机构要怎么样更好地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数据显示,今年前8个月,人民币存款余额同比增长9%,为历史同期最低,银行机构存款资金来源可能有点紧张,要依靠最长期、稳定、可靠的资金来源,降准是一个比较好的措施。
报告还提出,经过两年的新一轮汇改,民众和投资者对汇率波动的接受程度已明显提高,汇率波动的顺周期性已降低,为汇率市场化机制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空间。应把握好资本管制的度,根据国内经济运行和市场主体实际需求对正常、合理资本流出要“开绿灯”、“行方便”。
财政政策方面,报告认为,积极财政政策要在防范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同时,加快发挥“宽财政”的作用和空间。继续加快支出进度,提高财政政策稳增长的效率。中国银行认为,今年三季度,受房地产收紧效果显现、“环保风暴”以及季节性因素等的影响,中国经济始于去年四季度的企稳回升动能有所减弱。展望四季度,外贸、基建、工业生产等经济运行中的不稳定性也在增加。
报告还预计三季度GDP增长6.7%左右,较上半年回落0.2个百分点,与上年同期持平;CPI上涨1.8%左右,同比小幅回升。预计四季度GDP增长6.7%左右,全年增速在6.8%左右;CPI上涨2.1%左右,全年涨幅1.8%。预计2017年末M2增长接近9%,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增长13%左右,全年新增贷款13万亿元左右。
(来源:界面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