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如何抓住人民幣國際化帶來的機會?

新華網

text

【亞太日報訊】從香港的角度來講,人民幣國際化的進展會帶來許多新的金融服務需求,形成金融市場發展的新動力。人民幣進入SDR貨幣籃子後,全球188個IMF成員經濟體會在外匯儲備里自動持有人民幣,相關經濟體的央行可能會對人民幣產生深入研究的需要、投資人民幣產品的需要。作為國際金融中心,香港金融市場上的機構能同時熟悉內地和國際兩個市場,最有條件提供這些新的關於人民幣的服務。

香港應大力發展人民幣計價的相關產品

在8·11匯改以前,香港作為人民幣離岸中心,其人民幣規模主要受單向升值預期以及在此基礎上的套利動機的驅動。在升值預期改變時,香港市場上的人民幣規模往往就容易波動。從這個意義上說,8·11匯改是人民幣國際化動力的一個重要轉折點,意味着人民幣國際化的主要驅動力將主要由升值預期驅動,轉向人民幣匯率雙向波動基礎上的多樣化金融產品的提供。人民幣的國際化如果僅僅依靠匯率升值預期這一種動力是難以持續的,而要能夠提供多種金融產品,這樣的國際化才是可持續的。

隨着國際化的深入,人民幣匯率已經進入雙向波動時代,主動管理風險比被動接受波動更重要。離岸市場的波動更為劇烈,更需要風險管理。

作為全球最大的離岸人民幣中心,香港應該考慮大力發展人民幣計價的相關匯率、利率產品。具體來講,人民幣定價能力的形成取決於多樣化的有深度的人民幣計價產品。人民幣升值的時候,香港可以大力提供人民幣計價的各種資產,因為升值有利於持有人民幣資產。當人民幣匯率貶值時,香港可以大力提供各種人民幣債務產品。人民幣匯率靈活性的上升有利於發展風險管理產品,包括人民幣對更多貨幣。

儘管人民幣匯率定價機制的基本改革框架已經搭建,但必要的政策配套和輔助工具還需進一步完善。我們看到,在8·11匯改後,在岸與離岸價差一度在短期內迅速增大至1000個基點左右,且日間波動幅度擴大,對人民幣匯率穩定產生了較大的干擾。此現象反映人民幣離岸市場定價機制需改進,離岸和在岸市場之間的協調也值得關注,未來需進一步發展多元化的離岸人民幣計價商品,特別是加強債券市場建設。

首先,應繼續增加離岸市場的人民幣存量,建立以銀行間拆借市場為基礎的基準利率,提高離岸人民幣債券市場的地位,從而提高基準利率的有效性。

其次,完善離岸人民幣債券收益率曲線,形成定價的參照,從而降低離岸人民幣市場的擾動,有利於人民幣在岸與離岸價格收斂。

第三,支持香港發展多種人民幣匯率的風險管理產品,為人民幣匯率的波動區間加大提供金融產品上的支持。

第四,在離岸市場探索發展人民幣計價商品市場,不僅可為中國內地有意進行全球配置資產的投資者獲得亞洲時段的人民幣計價的商品定價權,也有助於改進香港離岸人民幣市場的深度,鞏固香港的離岸人民幣樞紐地位。

香港應成為內地居民全球配置資產的首選市場

目前,A股和H股股價倒掛,這種現象已經持續了很長一段時間。市場上不少人在沒有系統深入研究市場不同行業表現等因素的基礎上,就貿然認為香港市場股票價值不如內地市場,主要反映在恒生指數市盈率相對較低以及A股相對其H股股價呈現溢價這兩點上。然而,經過我們的分析發現,香港和內地在主要市場指數、上市公司規模、上市公司行業組成、新股集資市場、市場成熟度及投資者基礎等方面均有差異。此外,香港與內地市場在宏觀層面存在的股價差異,在微觀層面上卻未必如此。不同的內地股票的股價不但存在跨市場差異,在同一市場也有所不同。

由於在市場特性和投資者結構上,香港與內地市場之間存在差異,故兩地市場在宏觀層面的價格差異,即內地市場市盈率較高的情況,預料仍將持續頗長一段時間。但在微觀層面上,香港市場個別股票和行業的股價亦有可能比內地市場高,特別是作為國際市場的香港,其估值更多取決於機構投資者為主導的投資者群體的投資風險收益的偏好。

股價是否倒掛,是市場在特定的制度條件下做出的選擇,市場是定價的主體,交易所也好,香港政府也好,主要的政策目標還是應當在於維持市場公開公平公正地運行,只要這種估值是在公開公平公正的條件下形成的,就應當尊重市場的選擇。在目前的情況下,發行人和投資者仍可受惠於香港和內地市場存在的種種差異所帶來的機會,而香港則應該在各個方面做好充分的準備,滿足他們的各項需求。目前,越來越多的中國居民和企業希望進行資產的全球配置,香港市場的上市公司對他們來說更為熟悉,與內地市場相比,總體上的估值比較有吸引力,因此,香港有條件成為內地企業和居民進行全球化資產配置的首選市場。

第一,建立和完善種類廣泛的投資工具體系。相比在內地市場進行交易,在香港市場進行交易的投資者可利用許多不同的股票衍生產品和結構性產品進行股票投資對沖及套利。這些投資工具在波動的市況下起着緩衝的作用。因此,投資者更有能力應對高風險的市況,也比在內地市場有更多的獲利機會。在港的金融機構應該積極關注提供多種金融產品,滿足投資者多種多樣的投資需求,協助他們更好地進行資產配置和風險管理。

第二,考慮到香港市場上適應全球和中國經濟轉型的若干行業首次公開招股的較高定價,預計敏感的市場主體會注意到這一點,並且有條件吸引到優秀的相關行業的發行人。消費品製造、能源及醫療保健等若干行業以往在香港首次公開招股比在內地獲得的市盈率更高。

第三,吸引市場更多關注適應經濟轉型方向的新經濟行業股票,利用香港市場的金融工具和融資支持體系,促進中國經濟的去產能去庫存去槓桿,促進傳統經濟的整合并購以及轉型升級。香港市場目前的行業組成較為集中在金融業。資訊科技及醫療保健等新經濟行業仍有大量的增長空間。此外,從歷史數據分析,醫療保健過去在香港首次公開招股,市盈率明顯高於內地。香港的金融機構應該適時吸引市場更多關注新經濟行業股票,使市場行業組成更加多元,使香港市場的行業組成更加多元化、國際化,長期來看有利於吸引更多相關行業的國際國內投資者。

第四,相比內地市場,香港的新股發行制度限制較少,也更透明靈活。在香港首次公開招股,由遞交申請到推出發售所需的時間較少,因為申請的輪候隊伍相對內地短許多。每宗首次公開招股以至上市後的集資活動,均完全是發行人的商業決定。上市後的集資方法多種多樣,只要是按照相關上市規則進行,發行人可自行決定使用哪種方法。在港上市企業有條件充分享受這種制度的靈活性帶來的便利,根據其自身的業務需要和當時的市場情況在資本市場靈活地進行籌資,更好地助力企業發展壯大和全球化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