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的“高考”与中国的高考有较大差别。澳大利亚的“高考”,或者说大学入学评价机制,其实从进入十一年级,即高中的第一年,就已经开始。高中这两年,很多学科每个学期的成绩都会计入到整个评价体系中。
十二年级快结束时的考试相对集中,最像是中国的高考,但学生和家长都不觉得是什么大事,并不觉得紧张,Henry像平时一样自己驾车去学校考试。
Henry就读于堪培拉最好的高中之一——纳拉邦达学院,虽然成绩算不上牛校里的学霸,但他有一个突出特点,就是特别有主意。从十一年级第二学期开始,他就对自己将来学习的专业有了比较明确的选择,他非常喜欢生物学和心理学,生物老师也发现他的兴趣,对他大加鼓励。
王女士介绍说,Henry刚上十一年级第一学期,学校就与家长、学生本人进行了一次三方会议,老师根据学生的成绩对两年后的大学入学考试有一个成绩预估,而学生知道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后,在后面的学习中更有针对性,比如选修一些相关课程。
所以,在申请大学和挑选志愿时,王女士和先生完全没有参与意见,儿子把一切都确定了之后,知会了他们一声。
儿子想学习心理学,对于这个专业王女士和先生开始并不满意。王女士在自己就职的大学打听了一下,了解到心理学只有学到博士阶段例如进入专业的神经系统科学可能才能有比较好的出路,儿子如果在本科阶段就对这个专业失去兴趣怎么办?一个心理学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可找不到什么好工作啊?!
可是儿子告诉她,自己对心理学有热情,就是喜欢。只有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才能做得好,不是吗?面对立场坚定的儿子,王女士和先生告诫自己要放手。
“很多家长都想‘为孩子好’,可是以这个理由逼迫孩子改变自己喜欢的专业,实际上对孩子是伤害。”王女士对记者说,“孩子不是父母的私有财产,孩子要有自己的发展必须自己做选择、做决定。也许他会选择一条艰难的路,就像Henry选择了心理学专业,但是他对自己喜欢的事情有热情,只有这样才能学得好。也许他以后会改变主意,但即便如此,让孩子自己选择、自己做决定,会让孩子更有责任感。即便经历挫折,他从中得到的收获也将是无价的。”
手握三个录取通知书的Henry暂时没有入学,而是选择推迟一年上大学,先过一年“间歇年”(gap year),即在中学毕业后进行社会实践或周游世界,这个决定又让王女士和先生吃了一惊。但两人并未像许多华人家长那样执意反对,还是一如既往地支持孩子的决定。18岁的Henry则利用这段时间做起了网店生意,里里外外全由自己一个人打理。
对于高考,王女士认为,大学筛选人才的功能不可能完全废除,所以高考可能会一直以某种形式存在,但不要把高考太当回事,人生还有很多机会。王女士说,她的一位教授同事孩子根本没上大学,而是选择去电信商店当销售,过得很不错,周围的人也都没觉得有何不妥。
如果拥有对生活的坚定、执着和热情,高不高考,又有那么大的利害关系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