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太日報】1月9日推出小程序以來,微信的新生兒已經“足月”。與“出生”前的眾星拱月相比,小程序顯得有些落寞,這個“新生兒”能否承載微信之父張小龍龐大的線下野心,一切仍還是未知。
正如父母的期待常常讓孩子感到不能承受之重,對小程序而言,或許是承載了用戶以及開發者的過高期待,在數據表現上也難言理想。
冷清的滿月
“選擇這個時間點其實蠻尷尬,整個過年期間都是低谷期,大家在家過節,除了像微信的社交App以外,其他應用用戶量和黏性都不大。”蜻蜓FM產品技術總監楊晶生無奈地說道。與1月中旬數據相比,過年期間,蜻蜓FM新增用戶量放緩,在20%~30%左右。
大眾對於小程序的期望值呈現拋物線趨勢。在2016年9月份的騰訊合作夥伴大會與12月份的微信公開課之間,對小程式的關注度到達頂點。發佈之後,使用以及開發程式的團隊卻在逐漸減少,不少團隊仍在觀望。
1月中旬,羅輯思維旗下“得到”小程序停止服務,事後羅輯思維創始人羅振宇公開表示,做出該決定是因為“知道了小程式本質,但是不能說”。
事實上,一兆記憶體容量以及開發過程中因漏洞造成的用戶體驗下降,讓不少團隊最終決定回歸App。
而對於用戶來說,最直觀的感受應該是“不方便”。
為了便於推廣線下入口,養成用戶線下掃二維碼的習慣,微信對小程序設定了一系列繁複的使用要求:必須進行線下掃描或者發送邀請才能進入使用,不能直接通過識別二維碼進入。
“用完即走”、“隨手可得”卻未得到用戶的認可。“現在基本沒有什麼場景能夠用上小程序,更多的還是停留在錢包上有的功能。”作為首批用戶,小程序一上線,陳小姐就迫不及待使用。而如今,她告訴記者使用的頻次在逐漸降低。
微信鎖定功能造成用戶體驗不暢是主要原因。陳小姐反映。App可以同時打開多個程序,但是小程序沒有辦法自由切換,使用起來甚至還會妨礙使用微信。
在這種趨勢下,儘管觀望的開發者數量在增加,但開發團隊也在減少。
“是否繼續使用微信小程序來推廣產品,對於開發者來說,是一個艱難的決定,”艾媒諮詢CEO張毅告訴記者,很多團隊已經退出了微信小程序,“大家對騰訊微信期望過高,但小程序現在面臨的主要問題是這種工具、模式並沒能幫助團隊企業實現商業變現。未來微信小程序在場景適配方面可以有更好的產品變革。”
兩頭不討好
小程序是否會替代App,這個在推出之前還引發業內人士擔憂的話題,如今根據開發者和用戶的回饋,這可能是杞人憂天。
在小程序發佈之前,有21.8%的應用開發者表示願意接入小程序,而發佈一個月後,選擇繼續開發小程式的應用開發者僅占到9.2%。
不僅如此,有35.2%的應用開發者表示對小程序感到失望,其中主要來自於對小程序實際操作中的體驗不能滿足開發者需求。
在目前小程序的介面下,平臺點播內容可以通過後臺送達,即聽點播內容與操作微信可以同時進行,但是直播內容則難以做到。“直播內容主要與社群使用同步時,用戶體驗就沒這麼好了。”
“微信對小程序功能有一些優化,主要是修復一些bug,但同時也引入了一些新的bug。”楊晶生對第一財經記者說。
這並非孤例。第三方機構艾媒數據顯示,超過七成微信小程序用戶添加小程序個數在10個以內。64.7%的微信小程式用戶在體驗小程式後,選擇回歸到原有的手機App中,繼續支持小程序的用戶占比僅為11.5%。
雖然微信出發點在於鞏固強化線下使用場景,但是推出遇冷的情況,讓團隊在提升用戶體驗上,做了不少優化。記者瞭解到,目前除了線下掃碼以及推薦兩種入口以外,用戶可以通過搜索進入,而在最初階段小程式並不支持該功能。除此之外,小程式還提高了搜索關鍵字的敏感度,輸入關鍵字會出現大量含有該關鍵字的小程式名稱,比如“新聞”和“外賣”就分別對應了若干小程式。
“我們會不斷研究優化搜索策略,幫助有真正需要的用戶更好地找到合適的小程式。”微信相關發言人告訴第一財經記者。
(第一財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