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千萬留守兒童“情感饑渴”誰來慰藉?

text

新華社太原5月31日電

題:六千萬留守兒童“情感饑渴”誰來慰藉?

新華社記者王菲菲

齊歡歡(化名)是山西呂梁山區的一名留守兒童。知道父母在城市又生了一個小弟弟後,她再也不願意與父母視頻了。照顧她長大的奶奶說,你媽媽那麼想你,讓她看看你吧。齊歡歡卻哭著說,想我?想我就不會把我一個人扔在這裡!

留守兒童的父母外出打工謀生,在本該是在父母懷中撒嬌的年齡,他們卻只能與年邁的爺爺奶奶為伴;本該盡情享受親情愛撫,他們卻要承受日夜思念的煎熬。在中國急劇的城鎮化進程中,他們被稱作是“繁榮背後最沉重的代價”。

全國婦聯最新發佈的研究報告顯示,目前中國有農村留守兒童6102.55萬,佔全國兒童的21.88%。

“由於長期與父母分離,留守兒童存在嚴重的‘親情饑渴’,他們渴望得到父母的親情關愛。”山西大學教育學院副教授梁曉燕說,當面對自身變化、學習壓力、人際交往等問題時,他們無法及時傾訴,可能會出現內心封閉,情感冷漠,性格脆弱等問題,影響心理健康。

劉強(化名)是山西臨縣黃白塔寄宿制小學的四年級學生。他不久前的一次舉動,讓校長和老師們至今仍心有餘悸。

劉強的父母長年在外打工,夫妻感情不和,今年離婚了。“他本是一個聽話的孩子,成績在班裏是中上等,從不和同學打架。但自從知道父母離婚後,情緒變得很不穩定。”劉強的班主任苗娟告訴記者,他曾兩次離校出走,有一次連續失蹤4天,最終報警後才在網吧找到。

“離校出走就是為了引起父母的重視。”苗娟說。劉強甚至還嘗試自殺,所幸被及時阻止。他說,早就有想自殺的想法,覺得活得沒意思,也曾幾頓不吃飯試圖絕食。

因情感需求無法滿足,不少留守兒童產生脆弱、偏執、敏感等人格缺陷和心理問題。由此導致的極端事件近年來時有發生。今年2月,陜西省漢中市寧強縣鐵索關鎮初級中學接連發生兩起學生“墜樓事件”。這是一所全封閉的寄宿制學校,兩名學生均是留守學生,而事件的起因僅僅是因為“老師一句隨口的批評”。

“他們經常見不到父母,缺少親情,比一般的孩子更加自卑、敏感。你摸他一下,給他一個微笑,他們就特別滿足,但如果稍微批評他們一下,或者話說得重一點,他們就接受不了。”苗娟說,這些心理問題會影響孩子健康成長,隨著他們長大走入社會,還可能導致更大的問題出現。

事實上,留守兒童要承受的還不僅僅是“情感饑渴”,由於缺乏父母守護,留守兒童溺水、中毒等安全問題常見諸報端,他們也更易受到不法分子的人身侵害。

“在他們受到傷害時,不知道到哪裏去反映,也不知道怎麼拿起法律的武器來保護自己。”梁曉燕說,造成這種情況出現的根本原因是留守兒童的父母不在身邊,而他們自身又不懂如何保護自己,缺乏安全保護意識和防範防護能力。

近年來,留守兒童問題越來越受到中國各界的重視。“六一”前夕,全國婦聯、中國兒童少年基金會爭取社會力量支持,共同啟動了“兒童快樂家園建設”項目,計劃投入1500萬元,建立150個“兒童快樂家園”,通過建立親情書屋、親情視頻等,對留守兒童開展有針對性的關愛服務。

也有觀點認為,作為社會轉型時期地區、產業發展不均衡的產物,留守兒童的問題必須通過發展的辦法解決,加快推動產業梯度轉移,縮小地區發展差距,吸引更多外出務工人員回鄉就業,讓孩子們能在父母身邊享受到親情的關愛。(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