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6月13日電
題:中國將推動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作為長期戰略
新華社記者安蓓
雷敏
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組長習近平13日主持召開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六次會議,研究中國能源安全戰略。
習近平強調,推動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是長期戰略,必須從當前做起,加快實施重點任務和重大舉措。
“在國內和國際能源格局發生巨大變化的背景下,中國將能源問題提高到國家發展和安全的戰略高度,意義重大。”廈門大學中國能源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強說。
習近平強調,要抓緊制定2030年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戰略,研究“十三五”能源規劃。
當前,全球能源供需格局出現新的變化,國際能源發展出現新的趨勢。中國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能源生產國和消費國,面臨著能源需求壓力巨大、能源供給制約較多、能源生產和消費對生態環境損害嚴重、能源技術水準總體落後等挑戰。
2013年,中國石油進口對外依存度接近60%,2014年原油凈進口量有可能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天然氣進口對外依存度首次突破30%。雖然是煤炭生產大國,中國卻早已成為煤炭凈進口國。與此同時,能源消費結構緩慢轉型下,中國面臨著霧霾、水污染、土壤污染等環境污染問題的挑戰。在全球應對氣候變化談判中,中國作為發展中大國,壓力巨大。
習近平就推動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提出5點要求。第一,推動能源消費革命,抑制不合理能源消費。第二,推動能源供給革命,建立多元供應體系。第三,推動能源技術革命,帶動產業升級。第四,推動能源體製革命,打通能源發展快車道。第五,全方位加強國際合作,實現開放條件下能源安全。
國家發展改革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員周大地說,隨著中國國力的增長和國際地位的提升,能源安全愈發凸顯。此次將能源消費革命同能源生產革命一起提高到國家長期戰略的高度,其背後有著中國經濟發展模式轉變的深切含義。
“推動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的基礎是科技革命和機制體制創新。”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宏觀室主任牛犁說。
頁巖氣、可燃冰、電動汽車、節能建築等關鍵技術的突破,將帶動能源生產和消費方式的巨大變革。牛犁說,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後,全世界都試圖將新能源技術培育打造成新的經濟增長點。以綠色低碳為方向的技術革命,對於保障能源安全、推動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以及應對氣候變化都意義重大。
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作出全面深化改革的部署。作為其中的一方面,中國能源體制改革正面臨著如何突破的問題。
牛犁指出,在能源監管體制上,政府管得太多,能源領域的市場化體系並未完全建立,民間資本進入門檻太高,國有資本競爭力不夠,效率低下。此外,中國能源價格改革尚未到位,需要通過市場化的改革,構建有效競爭的市場結構和市場體系,形成主要由市場決定能源價格的機制。
政府監管方式的轉變,意味著要在有法可依的環境下進行有效監管。然而,作為能源生產和消費大國,中國能源領域的法律法規缺位嚴重,能源法、石油天然氣法、原子能法等均未出臺,煤炭法和電力法沿用多年急需修改。
“有效的能源法治體系是還原能源商品屬性的重要依據。”林伯強說,轉變政府監管方式,必須從過去以項目審批為主,轉變為戰略和規劃引導。當務之急是立法跟上,依法行政。
周大地說,無論從中國經濟發展還是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角度來說,2030年都是個重要節點。這需要從長期戰略高度的出發,及早謀劃,為推動中國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奠定基礎。(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