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太军情观察 | 我国研发出新型防护材料,可抗击加农炮抵近射击!

亚太日报

text

亚太日报评论员 张浩

近日,央视军事频道曝光了一种我国刚刚研发成功的防护材料,这种防护材料的具体配方仍然保密,其名称也不为人所知,不过央视报道称,这种防护材料建造的墙体在130毫米加农炮距离极近的抵近射击中,仅仅被破坏出一个384毫米深的坑,防御效果令人惊讶。

广泛的应用前景

根据报道,这种新型材料的防护能力可达普通钢筋混凝土工事的10多倍,在面对世界上威力最大的常规炸弹--美国“炸弹之母”的攻击时,仅需要建造5-6米的厚度就能抵抗。这种材料可以在常温室外条件下制造出来,其成本比起普通的钢筋混凝土没有明显增加,可以大规模的投入到我国国防领域的方方面面。除了建造战略工事和野战设施外,更可以建造弹道导弹发射井和地下指挥中心,对于我国国防的整体安全性有很大的助益。

除了军事领域,这种材料还可以广泛应用到民用设施的建造中,用这种材料制成的水坝可以抗击核武器的攻击,而在山体之间运用这种材料支撑桥梁和坑洞设施,将会令工程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大大提升,助力我国经济社会的长足发展。可以说,这样一种简单的混凝土材料,将会是一种具有战略价值的研发成果。

助力战略核力量

在军事应用领域中,有一个领域是非常关键的,那就是核武器的工事设施,如核导弹发射井和指挥中心。不论是我国还是美俄等核大国,都非常强调战略打击力量的二次反击能力,因为只有能顶住敌人的第一轮核突击,并且运用幸存的核武器发起反击,才能造成对敌人的有效核威慑,否则如果不能抗击敌人的核突击,那么敌人就可能采用先发制人的核打击,来完成对本国的“核缴械”,将本国的核武器全部摧毁于地面。

要实现二次核反击能力,除了建造核潜艇和机动核武器发射平台等易生存,不易被第一轮打击就消灭的发射平台之外,被动的防御工事仍然是非常重要的。在美俄中三大国里,陆基核导弹仍然是战略兵力的主力,因为只有陆基兵力才具有长期不间断的战备值班,和低成本大规模装备的能力,并且依靠陆基设施发射的导弹,可以拥有更大的载重和射程,因此备受重视。

为确保陆基核武器的安全性,核大国都对自己的核导弹发射井设施进行了防护强化,运用各种先进的建筑材料进行加固,以抗击敌人核武器的直接攻击。比如美国的战略导弹发射井,光是井盖就重达750吨,整个发射井深达几十米,地下建设有牢固的永备设施,以保障导弹随时处于待发状态之中,并且确保其安全性。

此次我国曝光的新型材料,完全可以应用到战略导弹发射井的建造之中,是我国大型陆基核导弹及其设施变得更加安全。特别是在美国重新更新了其钻地核炸弹B611的技术性能后,抗击钻地武器,特别是钻地核武器便成为了确保自身安全的必要措施,在拥有新型材料后,我国的核设施即便是被敌人锁定了位置,并且动用核武器攻击,也难以摧毁,确保可靠的反击能力。

构建高科技武器“防护伞”

除了核导弹外,这种材料还能应用在机场洞库、核潜艇洞库的建造之中。在2017年的叙利亚战场上,美国人曾经向一座叙利亚空军基地扔出了50多枚巡航导弹,根据卫星照片来看,对机场的破坏并不大,但是叙利亚却遭受了很大的损失,原来我们如果仔细观察细节,就会发现每一个停放飞机的洞库上,都被洞穿出一个直径不大的圆形小孔,导弹就是从这个孔飞入,炸毁了里面停放的飞机,美军外科手术式的打击再现江湖。

为了保护高技术兵器的安全,往往和战略核导弹一样,国家也会为核潜艇、战斗机等武器设备构建永备工事,特别是具有很强防护能力的洞库。采用这种新型防护材料建造的设备,将会使得敌人的打击成本成倍增加,和打击效果大大下降,从而降低敌人的整体作战效能,也增加了我方作战的稳定性。

另外,这种新型材料可以广泛的应用在我国在南海的岛礁建设当中,不论是作为岛礁建设的平台基础,还是作为岛礁上永备设施的建筑材料,都大有可为,这样一种小小的混凝土材料,能起到的作用,将会是难以估量的,也为今后建设更加先进和强大的军事设施,奠定了基础。


作者简介

作者张浩,亚太智库研究员,《舰载武器》杂志评论员。

“亚太军情观察”作者均为资深军事记者和评论员,专栏紧扣全球军事热点和动态,为读者解析大国国防政策、地缘军事动向、国际军事技术、新型武器装备以及军事战略思想等。

(来源:亚太日报)

【相关链接】

亚太军情观察 | 国产矢量发动机疑似在歼10上装机首测

亚太军情观察 | 对解放军绕台巡航 主动“弃疗”的台军显然已经扛不住了

亚太军情观察 | 日本计划增购F-35B,在西南诸岛“反介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