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吉普赛人” 巴瑶族 裸潜70米的秘密竟然是基因

亚太日报

text

海底绚烂多彩的世界总是吸引人们去一探究竟,但不会潜水的苦恼却深深困扰着许多人。4月20日,科学家们通过研究东南亚的巴瑶人发现,如果你很难学会潜水,很可能与你的基因有关。

巴瑶族人是一群“以海为家”的马来原住民,人口仅有6000人,数百年来世世代代都生活菲律宾、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之间的海域(包括班达海、苏禄海、苏拉威西海等),靠潜水打鱼为生,甚少踏足土地,常被称为“海上吉普赛人”。

他们靠潜海捕鱼为生,被认为是最后一支海洋游牧民族。巴瑶人经常只戴着木制面具潜水到230英尺(70米)以下。

据《细胞》杂志报道,他们在60%的工作时间里潜水捕鱼、用长矛刺章鱼和采集甲壳类动物,长时间的潜水能与海獭相媲美,并且一次可以在水下呆长达13分钟。

美国研究人员梅丽莎·拉多(Melissa Ilardo)注意到了这种不同寻常的能力,她猜测巴瑶人的基因是否与众不同,让他们可以长时间潜水。

梅丽莎在翻译的帮助下,在印度尼西亚考察了好几个月的时间,研究巴瑶人和另一个不潜水的部落撒鲁安人(Saluan)。

她说:“在第一次访问期间,我一直在介绍自己、研究项目和基础科学。我想保证他们能充分地理解我对他们的要求,反应他们的兴趣。他们对研究非常好奇和兴奋。”

在第二次访问之前,她学习了一些印度尼西亚语,以便能够直接与巴瑶人交流。

她采集了基因样本并进行了超声波扫描,结果显示巴瑶人的脾脏比撒鲁安人的大一半。

脾脏对于潜水很重要,因为当人在水下呼吸时,脾脏会向血液释放更多的氧气。

无论是不是在潜水,巴瑶人的脾脏都相对偏大,他们的DNA分析揭示了原因。

科学家们将巴瑶人的基因组和撒鲁安人、中国汉族人的做对比,发现了25个明显不同的位点。

科学家们确定其中一个被称为PDE10A的基因位点为与巴瑶人的脾脏大小有关。

研究称,在小鼠中“PDE10A通过改变甲状腺激素来控制脾脏大小,由此类推,巴瑶人可能进化出能维持其长期和频繁潜水所需的脾脏”。

但还需要更多的研究来探索甲状腺激素是如何影响人体脾脏大小。

这些发现可以帮助研究人员了解身体在潜水、登高、手术和治疗肺部疾病时缺氧的反应,促进医学进步。

哥本哈根大学教授艾斯克·威勒斯雷夫(Eske Willerslev)说:“这告诉我们有着极端生活方式的当地土著居民是多么的珍贵和重要。”

威勒斯列夫承认,他最初建议拉多不要将此作为她的博士论文课题去研究,认为这太冒险了,她有可能什么都没有发现。

“她说她无论如何都想这样做,现在成功了。梅丽莎是对的,我们的担忧是多余的。”

拉多说,她意识到有风险,但相信这个项目会有所收获。“巴瑶人和其他海上游牧民非常特别,我希望能够向全世界证明这一点。”

(编译:刘丹忆)

(来源:亚太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