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意见 |《安家》站在了《蜗居》的反面?

界面新闻

text

2009年7月,根据六六同名小说改编的电视剧《蜗居》在上海电视台播出,这部剧反映了房价飙升的背景下,普通人在都市生活中历经的严酷现实,仅用4天时间便创下了收视历史新高。

在最近播出的《安家》中,六六担任编剧,《蜗居》里饰演夫妻的海清和郝平再次出演一对高学历夫妻,他们依然为卖房的问题而忧心,但背后的房价问题不再是关注的焦点。播出9集之后,《安家》的豆瓣评分滑落到6.2,剧情和演员演技都遭人诟病。

图片来源:《安家》截图

问题出在哪里?

1

和《蜗居》的纯原创剧本不同,《安家》原名叫《卖房子的女人》,翻拍自同名日剧《卖房子的女人》。这部职场剧是2016年日剧夏季档的大赢家,主演北川景子凭借这部作品获得了夏季日剧学院赏最佳女主角。

但《安家》不是简单的翻拍。日版只有10集,是单元剧的结构,每一集都紧紧围绕卖房展开,《安家》则足足有53集,编剧六六还蹲点采访了北京、上海、安徽、武汉等地的中介,进行实地调研。看得出,在日剧原有的故事框架中,六六对故事情节、人物性格都进行了再创作。

经过本土化改编的剧情和人设是这样的:房似锦是一个房产金牌销售,信奉卖房至上,在上司的授意之下,她空降到上海静宜门店担任双店长,要在三个月内夺权。男主角、原店长徐文昌在行事手段上和房似锦截然不同,他更推崇人性化的管理方式,也不屑于和附近的“野鸡店”恶性竞争。徐文昌早会带着员工唱《成都》,不让员工穿正装,因为,“正规的衣服都被不正规的人给穿了,不想跟他们同流合污”。

在房似锦到任之后,门店原有的平衡被打破了,房似锦一面施展手段全力卖房提升业绩,一面充当一条激活门店活力的“鲶鱼”,整肃徐文昌治下懒散的工作秩序,按照剧情走向,在卖房的同时,房似锦和徐文昌二人间将在事业和情感上产生碰撞,各自的过去也将被揭开。

从豆瓣获赞数较多的低分评价来看,观众的质疑一方面聚焦于孙俪对房似锦这个角色的塑造,一方面聚焦于剧中房地产销售的专业性,比如很多人会觉得连续给客户打十几个电话、刺探客户隐私这种桥段不合清理。

但其实,在日版《卖房子的女人》中,合理性也并非是最重要的评价因素。

日版《卖房子的女人》女主角三轩家万智是漫画式的人物,口头禅是“没有我卖不出去的房子”, 人设是一个没有感情的房产销售机器。她总是面无表情,怒目圆睁,甚至为了卖出房子不惜使用各种非常规手段,比如为了促使犹豫不决的看房者下单请来房托,假扮风水大师给潜在客户指点迷津等等。

日版《卖房子的女人》截图

鲜有观众质疑这个角色,原因在于,种种手段背后,三轩家的职业理念其实非常纯粹,她的目标就是一件事,卖房子。为了卖出房子,她所要做的就是捕捉到客户的真实需求,匹配合适的房源给合适的客户。

比如,一对医生夫妇想要找离医院近的三室一厅一厨的房间,但总也找不到让他们满意的房子。三轩家通过观察发现,这家人的问题在于孩子舍不得去世的奶奶,不愿搬离旧居,于是她一方面带孩子去看刚出生的婴孩,让他理解,死亡是生命的延续,另一方面,她没有按照客户提出的需求挑选房源,而是选择了一个面积更小但在阳台能望到医院的房子,因为这能让孩子感受到家庭温暖。

给一个小孩讲“死亡是生命的延续”,小孩秒懂,这种剧情合理吗?但这部剧的巧妙之处在于,住房需求被延展到了人生哲学的层面。

解决人们的买房问题,最终是解决他们的人生问题。与其说三轩家是销售天才,不如说她擅长的是在尊重买房者个性的前提下,满足他们被忽略的需求,让不同个性的人都能在一方属于自己的空间活得自如舒适。这种温暖的治愈感是《卖房子的女人》的内核。

2

《安家》中,房似锦同样说着“没有我卖不出去的房子”,操着和三轩家相似的卖房哲学,但差不多的配方做出来的菜却不是一个味道。

一方面,当10集扩充到50多集,《安家》的支线剧情太多了。一集当中只有10分钟的时间讲的是她如何卖房,其他的时间要么是职场内斗,要么就是用在了感情线的埋伏上。比如第5集,花了一半的篇幅讲述徐文昌假离婚的妻子婚内出轨,职场部分则展现了员工是如何在上班时间公开讨论领导八卦的,真正关于卖凶宅的内容占了还不到10分钟。

《安家》截图

好的职场剧可以有职场生态、社会生活的呈现,但职业精神首要的不应该是上班的时候讨论工作,私事先放一边?

另一方面,《安家》似乎游离在日式治愈小品和现实主义话题剧之间。比如在劝说医生宫蓓蓓买下一套有天窗的房子时,房似锦讲述了自己的蜗居经历,大谈自己的梦想就是能住在一套可以仰望星空的房子,进而引发了宫蓓蓓的共鸣。日版《卖房子的女人》鸡汤味儿也很足,但人家走的是热血治愈风,我们给宫蓓蓓身上贴的是清贫博士、二胎、买房难的标签,在这种现实剧走向下,卖房子还不忘给人灌鸡汤令人匪夷所思。

而且这鸡汤灌得太不高明了。“梦想”和“星空”被房产中介作为销售话术滥用,还成功了,难道宫蓓蓓从来没接受过贩卖梦想生活的消费主义洪流洗礼?

《安家》截图

六六本是话题剧的高手,但从现在的播出情况来看,《安家》当然也输出了话题,反映了某种现实,看了却让人有种不痛不痒的感觉。

比如卖包子的老严夫妇带着儿子儿媳签约的时候,儿子突然说要加上老婆的名字,比如物业看房收款潜规则,比如房产中介在样板房里上厕所,相信这些案例也来源于现实,可这些话题要么太陈旧,要么太琐屑,难以激起大范围的共鸣。

最新两集预告中对房似锦身世的刻画又将矛头指向了原生家庭。但对不起,我想观众不需要再来一个披着房产销售外衣的樊胜美或是苏明玉。

目前看下来,这部剧最吸引我的部分是两位店长狼性和人性两种管理之道的碰撞。过去两年,都市职场最大的热点话题就是该不该996,徐文昌反KPI的宽松管理之道能不能在房地产销售这种扩张性行业行得通?他遭遇过怎样的内心冲突?

作为一个有过真实困惑的职场人,我很希望后面能少点儿感情戏,多讲点儿与此相关的故事。

3

“你身边所有的人都在讨论房子,都在炒作房子,都在囤积房子,你要是没有一套房子啊,你就会觉得被边缘化了,你就忽然有一种恐惧感。”房价是看不见的手,在无形中操控着每个人的命运。

十年前,《蜗居》的火不是因为完美,而是因为创作者直面了当时社会的热点问题,作家肖复兴在评价《蜗居》时说,它不是一个可以把所有问题往里装的筐,但确是指向现实的一根刺。

十年过去,从社会心态到影视创作氛围都发生了变化,《安家》还能呈现让普罗大众感同身受的现实吗?

我猜想,影响《安家》口碑的一个宏观因素也许是,时代议题发生了变化,房子仍然关乎每个人的幸福,但中产焦虑已然从房产焦虑转向了教育焦虑,买房难仍然是常态,但能激发全民讨论的新鲜话题少了。另一方面,在日益逼仄的创作环境下,创作者还能自如地书写痛点吗?

但不论外界如何变化,创作者总归要想办法爱惜自己的羽毛。不然当大家发现,《创业时代》《完美关系》《安家》三部剧是同一个导演的作品时,就只能会心一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