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2日,习近平主席以视频方式会见了欧洲理事会主席米歇尔和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这是新冠疫情暴发以来习近平同欧盟机构主要领导人的首次会晤,也是欧盟机构领导人换届以来中欧双方最高领导人首次以会议形式进行互动。
在新冠疫情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交织共振之际,中欧关系对双方和世界的重要性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其“变与不变”都对双方的战略层面有着不言而喻的重大意义,习近平主席的重要阐述,为“后疫情时代”中欧关系指明了方向和发展目标。
首先,中国将继续以“新型大国关系”思想塑造中欧关系。新型国际关系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重要的外交思想之一,其核心即是走出西方话语下大国之间势必走向冲突对抗的悲剧,而是寻求“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新路。中欧是当今世界两大市场、两大力量和两大文明,中欧关系的稳定向好和务实合作具有全球性、战略性、示范性的意义,对推动国际力量平衡、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意义重大。
习近平向欧方领导人表示,中国是充满活力的发展中国家,将坚持和平发展道路,一切政策和工作出发点就是让中国人民过上幸福生活,中国对欧洲是机遇而不是挑战,是伙伴而不是对手。中国向欧洲展现了维护世界和平稳定,不谋求霸权扩张的诚意,引领中欧关系走向发展、合作、共赢的轨道。
其次,指明处理中欧关系的关键准则。中欧领导人均深刻了解双方在意识形态、政治制度乃至文化文明之间的差异性,如何处理这种差异性成为考验中欧关系的重要因素。习近平主席指出,中欧要相互尊重、求同存异、和而不同,不断增进彼此理解和信任,在合作中扩大共同利益。同时,中国还坚定不移地强调欧盟和欧洲一体化发展是欧洲为人类发展和福祉进行的重大探索,坚定相信其发展模式和发展前景的稳定性和持续性,显示出中国对欧洲率先释放善意、信任和支持,在秉承和而不同、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理念下看待中欧关系和欧盟发展的包容性和开放性。
习近平主席的论述直指中欧关系在互信问题上的本质,只有彼此接受不同,寻求与自身差异化的体制乃至文明的共存之道,才是增强互信,推动中欧双方良好相互认知的基石,为战略考量和务实合作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其三,中欧之间将以务实合作来夯实“后疫情时代”经济合作。新冠疫情下全球各国都受到不同程度的经济冲击,需求、供给、金融市场、大宗商品、供应链产业链等经济要素普遍面临承压甚至断裂风险。当前,中欧双方领导人都认识到中欧经济相互的高依赖程度,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成为难以改变的客观事实,而中欧班列的稳定供应以及中方在疫情后积极推进推动的复工复产进程也让中欧“鱼水交融”的经贸关系经受住疫情的考验。
面对依然严峻的世界经济形势,习近平主席提出中欧应扮演世界经济“双引擎”作用,在有序推进复工复产,加强宏观经济政策协调同时,继续保持相互市场开放。在中欧双方经济和双边经贸关系有序恢复同时,为世界经济注入更多新动能、正能量。同时,中欧领导人还共同承诺继续加快推进中欧投资协定谈判,探索中欧绿色和数字领域合作以及对非洲三方合作的可能性,谋划后疫情时代换挡提速乃至化危为机、破局重生的可能性,来推进中欧双方乃至全世界向着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迈进。
其四,中欧共同承担应有的世界责任。中欧在经济、政治、全球治理等领域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力量,中欧关系的外延也因此超越双边和地区,其全球性意涵不言而喻。习近平主席指出,中欧双方主张什么、反对什么、合作什么,具有世界意义。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非传统挑战陡然增加、各国经济社会承压不断加剧、新一轮科技革命带来的深远影响和国际力量格局剧烈变化正逐步浮现。中欧合作应超越应对疫情危机本身和双边互利务实合作,在共同推进世界和平、繁荣发展的理念下,共同寻求合作支持多边主义,并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方面积极探索实践。
今年正值中欧建交45周年和中国外交“欧洲年”,新冠疫情使得今年的中欧关系面临不同寻常的考验,也蕴含了不同寻常的意义。习近平主席和欧盟领导人的成功互动,着眼后疫情,谋划新时期,为中欧关系校正了合作稳定的方向,奠定了务实合作、共同繁荣乃至造福世界的理念和基础,期待“后疫情时代”中欧关系迈向更高水平。
(来源: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