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为何频繁换总理?

悉尼

text

上个月中旬,上任近2年的澳洲前总理阿博特在自由党党首表决中败北,一夜之间丢掉了总理职位。执政党执政期间换帅,导致总理、州长易人的情况,在澳洲政坛并不鲜见。阿博特是历史上第七位被党魁虚位(leadership spill)表决赶下台的澳洲总理。而近年来,在新南威尔士、南澳等各州,不论是工党还是自由党执政,亦多次发生州长在任期内被赶下台的情况。英国广播公司(BBC)惊呼,澳洲简直是民主世界里的“政变”之都!

澳洲为什么可以频繁更换总理?其历史渊源和法理依据何在?要弄清楚这个问题,得先从威斯敏斯特体制(西敏制)说起。西敏制是指沿循英国国会体制的议会民主制,因英国国会所在的威斯敏斯特宫得名,主要在英联邦成员国使用。在西敏制内,理论上议员可随时发起更换本党领袖的表决投票,而一旦有议员质疑本党领袖的领导能力,党领袖也可能宣布进行一次党内表决,以重新巩固其总理地位(当然也可能因此丢掉总理一职)。此外,西敏制的议事规则除来自于成文法外,众多历史上形成的惯例、先例也被认为同样具有宪法的效力。

澳洲的议会民主制很大程度上沿袭了西敏制的传统。虽然与英国不同,澳洲宪法是成文法,但是各类历史惯例也同样具有宪法的效力。有趣的是,澳洲宪法中对国会、议员、责任政府、部长和内阁的性质和职责等都有明确规定,但却并未正式定义“总理”一职。澳宪法“综述”一章中提到,“总督的保留权力包括任命或解除总理职务的权力,这种权力来自于惯例。比如,总督根据惯例任命拥有众议院多数席位的政党或联合政党领袖作为总理”。在澳国会众议院议事规则中有更明确的说法:“政府和议会”一节中写道,“众议院占多数的政党选举其一位成员作为领袖,由总督授予总理之职,并负责组建政府”。根据澳洲的选举制度,选民投票选出的是国会议员,总理从议员中产生,并对议会负责。这样的制度设计下,议会是国家权力的中心,必要时换一名议员当总理,也就有理有据了。

实际上,党魁虚位机制的设立还有着政治纠错的现实功能。当党首的政策违背民意,或执政能力明显不足时,通过更换党首,修复与民众的关系,避免执政党这艘“大船”跟随指挥错误的“船长”一起沉没。然而,与西敏制的发源地英国相比,澳洲更换总理似乎仍是显得过于频繁和残酷了些。个人认为,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大概有三:

一是澳洲的民族性崇尚平等,对领袖权威的敬畏较弱。也许因为澳洲最初移民大多是平民和囚犯,白手起家,没有欧洲历史上长期形成的贵族和平民的社会等级区别,所以有人说澳洲是全世界最有“平民意识”的国家之一。总理、州长下台后自谋职业,与普通上班族一样朝九晚五,毫无特权可言。已有媒体报道下台后的阿博特要重拾海岸救生员的职业。今年年初,澳昆士兰州前州长纽曼败选下台。本人曾发函邀请他出席招待会活动,竟收到纽曼本人亲自用私人邮箱发来的回复。平等文化,可见一斑。

二是澳洲人在政治生活中信任党派的作用。在长期的议会民主制熏陶下,选民更看重政党作为一个整体的政策主张,相信不论谁当党首,都会保持该党的政策延续性。澳洲人对政党的信任可以从参议院选举时看出。根据澳洲的选举制度,参议院选举时,选民可以将选票投给某一个候选人,也可以将选票投给某一个党派,由该党决定议员人选。实际操作中,95%的选民都会投票给党派。另据调查报告显示,昆州有三成的选民在州议会选举投票时只看政党,不看具体候选人人选。所以大部分选民更看重是哪个政党执政,而不是哪一个人当总理。

三是澳洲的民主政治受到民粹主义影响,过于看重民调结果。阿博特下台后抱怨媒体通过民调制造惊恐,改变澳洲政坛。虽然说阿博特下台的根本原因恐怕在于其推出的一系列经济政策得罪了社会多个阶层,使得支持率不断下降,但媒体在民意下滑时不断渲染其负面形象,确也成为击垮他的“最后一根稻草”。这或许也是“平民意识”的负面作用吧。(作者:黄瀚,在澳大利亚常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