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養服務在香港——訪社會福利署寄養服務科主

APD NEWS

text

香港無線電視新劇《心路GPS》中,男主角夏日長和他的兩個媽媽有一段恩怨與愛恨,他在寄養家庭長大,對照顧自己的“寄養媽媽情深意重,而對自己的生母卻冷若冰霜。

  “寄養家庭在香港已成為一個引起關注的問題。香港的寄養服務始於上世紀60年代,當時的香港生育率較高,人人為生活奔忙,部分小朋友因父母離異、患病等原因,而缺乏家人的照顧。一些非政府機構見及此,就對這些兒童提供配對式的寄養家庭式的住宅照顧服務,為有需要的兒童找尋合適的寄養家庭。相比起讓小朋友入住兒童院或孤兒院,寄養家庭能為兒童提供一個健全的家庭生活環境,讓他們的身心得到健康成長。

香港特區政府社會福利署轄下的中央寄養服務課成立於1982年,負責統籌寄養服務在香港的發展,並且協調各寄養服務機構提供的寄養服務。目前,香港共有11間非政府機構提供寄養服務,負責監察寄養家庭的服務表現和跟進兒童的寄養生活情況。

本網記者專訪了香港特區政府社會福利署中央寄養服務科主任潘倫經,獲悉香港寄養家庭服務的種種細節。

《心路GPS》中,男主角夏日長(圖左)對“寄養媽媽(圖右)情深意重。 資料圖片。

** 怎樣申請寄養?**

潘倫經說,為了讓兒童能在良好的家庭生活環境下成長,要成為寄養家庭必須符合具愛心和義務工作精神這兩大基本條件。理想的寄養家庭,一般要求家庭生活愉快,家長年齡在25歲以上,身體健康、情緒穩定,喜愛小孩並且擁有照顧小朋友的經驗和能力,不過最重要的是他們要有妥善照顧兒童的計畫,並且願意接受社工調查及輔導。

而當小朋友入住寄養家庭後,社工會進行定期的家訪,瞭解小朋友是否適應新的居住環境,一旦發現任何問題,如不適應、緊張等情緒問題,社工、心理學家等會為寄養家庭和入住的兒童提供適切的協助和輔導,如幫助進行親子活動、讓寄養兒童和親生父母或過去的照顧者有情感的聯絡等等。

當申請家庭所有的家庭成員達成共識,願意與寄養兒童一起生活的時候,社工會通過家訪,對申請家庭的照顧兒童能力、經濟能力、居住情況等條件進行全面評估,一般來說,整個評估需時大約三個月,申請家庭獲通過審批後就會安排兒童寄住。同時,社工也會評核申請寄養的兒童是否需要接受寄養服務。

潘倫經介紹說,因為寄養服務機構是提供服務者,這套協調機制後有一個完整的系統,有專責的同事和專責的流程安排受助家庭、登記申請寄養服務。

寄養服務有哪些?

中央寄養服務課的統計資料顯示,截至去年底,全港共有906個已註冊的寄養家庭,而接受寄養服務的兒童共有896人。潘倫經說,寄養服務分為一般和緊急照顧兩種,目的是為18歲以下因不同的家庭原因而缺乏父母照顧的兒童,例如父母有健康問題或精神疾病,或是因為離婚等家庭問題,也有因家庭遇到突發等緊急事故等,提供即時及短期的家庭式住宿照顧服務,直至兒童能與家人團聚或獲得長期住宿安排。一般寄養服務寄住時間視乎兒童的生活和家庭情況,而緊急寄養期限最多為六個星期。

潘倫經說,以往患有學習困難症、自閉症、過度活躍症的兒童,因為需要特別的照顧,往往不被安排入住寄養家庭,但自2012年4月1日開始,這類小朋友也在社工等人的跟進協助下接受寄養服務。

寄養傳遞關愛精神

有人形容現今社會是各家自掃門前雪,尤其在物質社會香港,大家都為各自利益奔忙。難得的是,仍有不少家長願意付出物質、時間和愛心,照顧他人的子女,讓這些接受寄養服務的小朋友在一個正常愉快的家庭中得到溫暖,健康成長。

潘倫經在中央寄養服務課工作多年,日常接觸的寄養個案讓他體會最深刻的是,有寄養家庭把寄養變成了一種家庭傳統,把愛心一代傳一代,為更多有需要的小朋友提供一個良好的家庭生活環境,這讓他感到市民的無私奉獻的精神和寬廣的愛心。

“我知道有個家庭,他們四兄弟姐妹都陸續登記成為寄養家庭,其中由大姐開始,做了幾年寄養家庭,感到很有意義,之後她的妹妹、弟弟也先後成為寄養家庭, 潘倫經說。他表示,通過近幾年的工作,社會福利署的工作人員努力宣傳,讓社會人士知道寄養是一種有愛心的義務服務,越來越多熱心人士打電話詢問如何登記成為寄養家長。在鋼筋水泥的城市,還有這麼多人具備關愛無私的憐憫愛心,實屬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