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週一星|“老神仙”陸谷孫的英漢詞海半世遊

亞太日報

text

【亞太日報 李夢歌 綜合報道】7月28日,《英漢大詞典》主編、著名翻譯家、復旦大學外語學院教授陸谷孫在上海去世,享年76歲。

晚年陸谷孫。資料圖片

陸谷孫的大半生,都與詞典為伴。由他主編的《英漢大詞典》編纂歷時近20年,是由中國學人獨立研編的第一部綜合性英漢詞典。加上之後的修訂,以及隨後為海外讀者編寫、2015年才大成的《中華漢英大詞典》,陸谷孫與詞典相伴了40餘年的時光。學術上的高深造詣加之其人所有的性格風骨,讓陸谷孫得了個“陸老神仙”的雅號。

一遇詞典“誤”終身

《英漢大詞典》收錄了20余萬詞條,包含近1500多萬字。陸谷孫1976年參與,10年後成為主編。出版多年來,《英漢大詞典》不僅國內英語學習者幾乎人手一本,形成的影響難以估量;還是聯合國必用工具書之一,曾被英美詞典專家稱為“遠東最好,也是世界範圍內較好的雙語詞典之一”。

陸谷孫。資料圖片

編纂詞典是一項枯燥而繁重的工作,但陸谷孫卻在其中找到了樂子。他後來在《英漢大詞典》前言中寫道,有志於詞典編纂的學人“會從單調、煩瑣、繁重、艱辛的勞動中發掘樂趣,尋求報償。樂趣在於遨遊英語語詞的海洋,報償在於翱翔英語文化的天地。”

在《英漢大詞典》編寫的十餘年間,編寫組人員最多時據傳高達“108將”,而最少的時候只剩下17個“老弱病殘”。這期間有人出國,有人下海,有人直接換工作,陸谷孫甚至參加過幾次同仁的追悼會。1986年,年僅46歲的陸谷孫臨危受命,被委以主編的重任。陸谷孫看到了編寫人員流動頻繁、編寫進展緩慢的問題,上任後的他像擰緊了發條,展開了和時間的賽跑。據說他的案頭總是擺著這麼幾樣東西:白蘭地、咖啡、香煙和芥末。在17年成書過程中,6個正副主編中有5人離開,只有陸谷孫堅持到最後。

陸谷孫編纂《英漢大詞典》手稿。資料圖片

1991年,《英漢大詞典》大功告成。陸谷孫在校對完最後一頁後,開玩笑地寫下了“zzz”作為全書結尾,意為詞典編成,可以睡覺去了。

《英漢大詞典》給陸谷孫帶來了享譽海內外的名望,但陸谷孫並不認為編成《英漢大詞典》有多麼值得驕傲。他用“存者附得虛名,殊深內訟。”乾脆地概括了這本詞典獲得的榮譽。

書香門第走出“外文才子”

陸谷孫1940年出生於浙江余姚的書香之家。父親陸達成學的是法語,這對陸谷孫之後選擇語言專業也有很大影響。陸谷孫中學六年學習俄語,1957年,17歲的陸谷孫考上了復旦大學外文系,從零基礎開始學英語。8年後,他以優異成績研究生畢業,留校任教。

青年陸谷孫與父親陸達成合影。資料圖片

《英漢大詞典》編纂完成後,2000年,朋友鼓勵陸谷孫效仿林語堂、梁實秋等前輩,編纂英漢、漢英工具書並舉。考慮到全球興起“中國熱”更需要漢英字典,陸谷孫又“自討苦吃”啓動了《中華漢英大詞典》。這部辭典的編纂歷時15年,沒有專業團隊,參編人員全部是兼職,直到2015年才告完成。

不願為“大師”樂當做“匠人”

“什麼大師,偽劣、山寨的。”在一次電視台拍攝結束後,陸谷孫先生淡然拒絕了“泰斗”和“大師”的美譽。

《中華漢英大詞典》2015年出版,陸谷孫在首頁簽名。資料圖片

這位不喜拋頭露面的“老神仙”除了皓首窮經編纂詞典之外,還特別喜歡和年輕人打交道,享受自己“教書匠”的身份。知識淵博談鋒敏健的他,每個學期都為本科生開課,且立下規矩:一節課不讓同學們笑三次,就不是好的課。

為了更好地和年輕人溝通,陸谷孫還玩起了微博,把學生們送他的花名“陸老神仙”用做賬號名,給自己找到了“新工作”——在微博上回答網友們在翻譯中遇到的疑難雜症。見年輕人常在網上把“同學”喚為“童鞋”,“陸老神仙”便有樣學樣地在微博上自稱“老鞋”。

2012年,復旦學生自發票選“復旦十大傑出教授”中,執教外文學院40餘年的陸谷孫以最高分排名榜首。

陸谷孫。資料圖片

詞典編纂 也可見人生境界

陸谷孫說,語言是大眾使用的,編詞典沒有權威,沒有圍牆。因而,他編詞典態度民主、包容並蓄,盡量不用一錘定音式的單一答案,而是把眾多實例收錄其中,讓人對詞語的色彩斑斕感受深刻。

陸谷孫說,翻譯令他想起“抵達”,從一種文字出發,去“抵達”另一種文字的彼岸。他的學生說,陸谷孫先生內心深處的治學理想,是從另一種文化抵達中華文化,擦去中華傳統文化上的灰塵,讓它們重光,映照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