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西寧7月10日電(記者沈伯韓)“溯源瀾滄江——中國(雜多)瀾滄江源綜合科考”活動的兩支科考隊9日就瀾滄江的“文化源頭”和“地理源頭”進行了溯源考察。兩支科考隊的帶隊專家均認為,瀾滄江的“文化源頭”和“地理源頭”可同時存在,二者並無矛盾。
國家基礎地理信息中心檔案部高級工程師張江齊帶領一支科考隊來到藏語名為“扎西氣娃”的瀾滄江“文化源頭”。該源頭地處青海省玉樹州雜多縣境內,海拔4658米,是藏族牧民認為的瀾滄江源頭,藏語意為“吉祥如意的泉水”。
張江齊說,對於河流源頭的追溯,應該充分尊重傳統文化和當地本土民俗;對源頭的確認其實更應該是對“源區”的確認和追索。在源區內,源頭可以是多元性的,長度、水量等不同特徵都可以用來確定河流源頭。“對於源頭的判定沒有一個絕對標準,各有各的特點,所有源頭的屬性綜合在一起形成整個源區的特點。”張江齊說。
中科院遙感信息所研究員劉少創帶領另一支科考隊來到瀾滄江“地理源頭”。該源頭地處雜多縣境內的吉富山,海拔5200米,由此位置確定的瀾滄江總長為4909千米。劉少創說:“‘文化源頭’與‘地理源頭’可同時存在,並無矛盾;但若要對河流流域進行科學的規劃、監測等工作時,必須以科學的測量數據為依據。”
劉少創曾歷時13天,對所有當時文獻中記載的瀾滄江源頭進行了考察,以確定此源頭。他歷經4次測得的瀾滄江(湄公河)源頭數據已被國際機構湄公河委員會所承認和引用。
瀾滄江是世界第六長、亞洲第三長河流,穿越6個國家,哺育了7000萬人口,被譽為東方“多瑙河”。瀾滄江源區河網縱橫,水流雜亂,湖沼密布。一般涉及瀾滄江源頭的著述中,談論到的瀾滄江源頭有十種以上。
劉少創從1999年開始以GPS(全球定位系統)技術和GIS地理信息系統相結合的衛星遙感信息技術為基礎,結合實際在地驗證來確定河流源頭,首先測量的就是瀾滄江。劉少創也曾測量過一些像瀾滄江這樣既有“文化源頭”又有“地理源頭”的河流,如印度河、雅魯藏布江等。
“如果我的結論被其他人推翻,其實是件好事,因為那意味著我們對於河流的認知更加深入,測量技術也有更大進步。”劉少創談到自己的測量數據時自信地說,“我希望未來能在瀾滄江源區為我所掌握的遙感、監測等技術找到新的用途,為當地生態環境保護等方面服務。”
張江齊則表示,河流源頭應該有一個權威的位置,但對於該位置的確認需要經過仔細的論證過程,與此相關的不同政府部門之間應該協調一致。
“溯源瀾滄江——中國(雜多)瀾滄江源綜合科考”活動由雜多縣人民政府聯合三江源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山水自然保護中心、北京大學自然保護與社會發展研究中心等單位共同組織,7月6日正式啟動,旨在通過開展生物多樣性快速調查,建立瀾滄江源區的生態本底數據庫,指導瀾滄江源區的生物多樣性保護。
同時,活動邀請國內的相關專家,基於各權威機構和部門對於瀾滄江源頭科考結果,以“溯源”為脈絡,客觀地闡述瀾滄江源頭的保護價值和生態地位,最終讓公眾對瀾滄江源區的保護價值和生態地位有更深入的認識和了解。(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