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0年元旦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概念规划和咨询竞赛到现在,前海开发开放已过去4个年头。回首4年时光,深圳以及广东的居民已经熟知这个被称为“珠三角曼哈顿的地方。不仅如此,与前海类似的广州南沙、珠海横琴等试验区也都陆续起步,将成为未来广东改革乃至中国改革的着力点。此外,上海自贸区也异军突起,成为在国家话语下,最常和前海进行对比的地区。
在深圳和广东之外,前海树立了怎样的形象?获得了怎样的评价?在深圳本地媒体的密集报道外,深圳地区以外的“外媒,尤其是香港媒体、中央媒体等对于前海都有着怎样的描述和评价?我们搜集和整理了近3年来与前海有关的“外媒的报道,试图从另一角度来观察前海。
撰文:南方日报记者 曲广宁 实习生 吴新芬
前海发展前两年
鲜有“外媒关注
前海诞生并开始建设可追溯到2010年1月,前海启动地区概念规划及咨询竞赛,彼时,只有深圳本地的多家媒体从规划途径了解到前海的雏形。而到2010年8月26日,国务院原则同意《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总体发展规划》,并要求广东和深圳利用前海粤港合作平台,建成粤港现代服务业创新合作示范区。
而从概念规划到国家层面批复以及其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前海的进展更多体现在深圳市政府与香港以及国家层面各部委、广东省政府等单位的积极推介和政策制定等方面。期间,前海的土地上依然是一片荒芜,除了深圳本地媒体,外界媒体对于前海的报道也多体现在动态消息上面,并未有太多评价。
2012年6月27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关于支持深圳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开发开放的有关政策》,前海开始越来越多地进入到国家媒体和其他省市媒体的视野。当时,国务院的批复中支持前海金融创新系列政策,包括支持前海构建跨境人民币业务创新试验区、支持设立在前海的银行机构发放境外项目人民币贷款、支持设立前海股权投资母基金、支持在CEPA框架下适当降低香港金融企业在前海设立机构和开展金融业务的准入条件。
前海获批后,也有一些外媒第一时间给予了报道,英国《金融时报》在2012年6月29日以《中国将创建货币特区》为题报道了前海的获批,报道中分析认为,从解除资本管制的角度看前海先行先试的重要性,其意义可以媲美中国开放初期的深圳。而同期美国《华尔街日报》也在报道中,将前海获批的八项政策解读成人民币自由兑换将在深圳前海试点。
2012年6月29日,新华网报道,国务院将在前海实行比经济特区更加特殊的先行先试政策,政策内容涉及金融、财税、法制、人才、教育医疗以及电信等六大领域。而香港各界人士多对前海新政表示欢迎。该报道中香港浸会大学商学院院长张仁良表示,香港经济以服务业为主,但近年来遇到很多限制,急需拓展新的发展空间,而前海开发正逢其时,为香港服务业拓展内地发展空间提供了重要的平台。中国银行(香港)经济研究处主管谢国樑则表示,前海可成为香港人民币业务离岸市场与内地在岸市场的连接点。
2012年7月3日的《东方早报》则引述专家的观点认为,前海作为整个国家在现代服务业先行先试的区域,它应该在逐步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方面走在前面,其先行先试还会为整个中国经济提供更多国际化的交易模式,以便中国金融全局性、系统性的改革找到更符合国际惯例的市场化路径。
《中国青年报》也在同期刊发报道称,同样为扶持现代服务业发展、打造物流金融中心,深圳前海的政策却优于当时的上海。该报道认为,前海的优惠政策除了体现在税收方面,还体现在金融方面。
2012年7月11日的参考消息则表示,前海先行先试政策中最受瞩目的当属跨境双向贷款,其是资本项目开放、人民币国际化向前推进的又一标志,而专家则提醒,人民币国际化不应操之过急。
总书记考察后报道升温
前海金融创新寄予厚望
2012年12月7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考察深圳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后,境内外媒体对于前海的报道进入一波高潮。
2012年12月27日,《华尔街日报》报道了“央行批准深圳前海试行跨境人民币贷款业务,其认为,此举是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的新里程碑。尽管该项目目前还处于试点性质,实施范围也非常有限,但如果加以扩展,则最终将有助于香港离岸人民币市场与中国大陆金融系统的整合。
2013年1月29日新华社发文认为,深圳前海跨境人民币贷款启动成人民币“走出去新动力。该报道中表示,前海人民币跨境贷款业务启动,是继2010年8月中国人民银行允许部分境外机构进入境内银行间债市以及2011年12月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试点“开闸后,境外人民币回流的又一新渠道。至此,随着人民币资本项下可兑换的演进,债券、股票、贷款三大通道已经全部打开。而深圳则是这一业务开放的最直接受益者。
2013年1月30日,《人民日报》海外版以“前海对港先行先试,‘特区中的特区’金融创新为题对前海进行报道,报道称,全球金融界都在关注前海,而香港将近水楼台先得月。报道认为,从当年1月前海首批跨境人民币贷款项目签约后,港股方面的银行金融股领涨大市,前海“先行先试的意味相当浓厚,而政策鼓励各种金融机构在前海设点,设立面向全国和全球的管理、运营中心,市场影响也不容小觑。该报道中认为,“支持前海构建跨境人民币业务创新实验区,既可以理解为是金融产品及其服务的创新,也可以理解为金融制度的创新,而前海作为整个国家在现代服务业先行先试的区域,应在这些方面走在前面。
第二天,《人民日报》则发文《深圳前海,特在哪里》。该报道指出,2010年前前海正如当年的蛇口小渔村,寂寂无名,而如今,前海是改革开放新地标。该文认为,前海之特,首先是其独特区位优势,也源于其所处的特定历史节点。彼时,深圳一面是“特区不特的压力,一面是产业转型的紧迫,深圳希望将深港合作的重点从制造业转移到服务业。此外,前海之特还有三点:第一是特在政策,前海推出比国际先进地区通行政策更优惠的税收政策以吸引高端企业和人才;第二是特在“精品,前海将重点扶持金融、现代物流、信息产业的重大平台和重点项目建设,构建服务业集聚的产业体系,“只精准定位现代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并体现在高端发展上;第三则是特在“未来,前海未来最大的贡献,可能还是制度的创新。这包括金融制度,还涉及土地改革、法定机构改革、法治改革以及廉政机构改革。
2013年12月12日的《中国青年报》则报道,深圳前海正打造深港青年“梦工厂。该报道认为,前海将设深港青年创业“梦工厂,而其可以为香港及内地青年提供一个环境优良、配套完善、支援服务、激发创意的创业实践基地,还可以为香港与内地,以及亚太地区创业青年提供一个互动交流、拓展创新机遇的发展平台。
上海自贸区联动前海
两者被称苗圃和盆景
2013年9月29日,上海自由贸易区正式挂牌成立。而自贸区出炉后,其也成为媒体最常拿来和深圳前海作为对比的对象。同时,随着前海的建设逐渐进入正轨,香港媒体也越来越多地开始关注前海和上海自贸区。
2013年9月30日香港《东方日报》报道表示,上海自贸区正倒逼深圳前海发力追赶。报道中认为,上海自由贸易区蓄势待发,更明言会用两至三年时间完成改革试验;而反观挂牌至今有两年多时间的深圳前海,则未见取得重大突破。
同日,香港《太阳报》的报道则引用一名消息人士认为,上海自贸区对金融业来说肯定会比前海更具吸引力,主要是因为大家相信上海能得到比前海多得多的高层支持和广得多的政策覆盖,但前海的影响力仅限于与香港相关的企业。
2014年1月10日出版的《经济观察报》表示,相对于此前国务院对于前海实行比“经济特区更加特殊的先行先试政策的表态,坊间似乎更多把注意力放到了前海和上海自贸区政策倾斜度的比较上,而忽视了两者本来不同的功能定位和市场规律自身的作用。
2014年4月份,《第一财经日报》则援引前海咨询委员会委员、香港大学中国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宋敏的话表示,香港还没有认识到前海的重要性,前海在构建中国金融创新区方面要有一个清晰的思路,使人一想到前海就能想到金融创新,尤其在互联网金融发展方面,前海可以率先聚集一批业态,进行创新试验,积累监管经验;而香港则需要明白,光靠自己很难成为国际金融中心,深港联合优势互补才可能建成国际金融中心。
2014年6月2日出版的《瞭望东方周刊》将前海和上海自贸区的不同定位比喻为苗圃和盆景。其中,前海新区作为金融开放试验示范窗口,在某些优惠政策上具有先行先试的优势。而上海自贸区的金融领域开放创新则要求建立适合的外汇管理体制,促进跨境融资便利化,逐步试点利率市场化和人民币可自由兑换,打造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瞭望东方周刊》认为,前海作为珠三角“曼哈顿将成为提升港深大都市圈国际地位的催化剂,而上海自贸区则是国家战略,从一开始就强调可复制可推广,它的设立,旨在建立试验田,试点经济、政治和社会等诸领域改革,积累经验,推广全国。
2014年6月27日《证券时报》报道,前海合作区与上海自贸区主要有四点不同:其中,上海自贸区侧重探索如何参与新一轮的经贸规则的竞争,而前海则是在构建现代服务业产业体系方面先行探索或者努力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此外,前海着眼于构建一个大市场、小政府,着眼于有效实现区域自理,从传统的强势政府驱动为主转向政府与市场双方良性互动为主,而上海自贸区是基于一种行政区加传统级别划分的特殊监管区。
发展进入第五年被誉“造梦工厂
进入2014年,各大媒体对于前海的关注也不再仅限于政策创新和与自贸区的比较中,更多媒体已经关注到前海已经发展起来的细分行业。《经济参考报》在6月报道,深圳前海将依托深港两大世界级港口群和机场群这一区位优势,打造世界级的跨境电子商务展示中心、交易中心、信息中心、结算中心。
同样,6月的《证券时报》也关注到前海融资租赁行业的发展,预计香港融资租赁行业的经验将能为前海租赁企业所用。7月,新华网报道深圳前海创新发展互联网金融,出现企业以票据融资的方式帮助银行和小微企业之间建立融资平台的“深圳前海模式。
国际媒体也在深圳前海发展的第5个年头对其给出了“中国梦的造梦工厂的评价。4月8日,《纽约时报》中文网发文《深圳前海要做中国梦的造梦工厂?》。该文认为,前海到目前仍是尚未开发的大片泥泞土地,而官员则畅想这里在6年后成为与华尔街、伦敦金融城和香港中环比肩而立的国际化金融中心,而忽略了华尔街等地并非是通过政府指令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如何温和地放松政府对金融体系的掌控,这是一个大胆的蓝图,但至少到目前为止,它还仅仅是纸上谈兵。该文认为,中国改革的至关重要部分就是减少政府对货币的掌控,而前海被希望能在这一进程中担当起重要角色。
此外,该文还认为,在前海发生的改革正在低调地展开,深圳拍出了几块地,数家银行开设办事机构,但还没有多少外国投资者在前海做出大笔投资,除了纽约世贸中心新楼开发商美国兆华斯坦地产公司等投资者开始将目光投向前海。文中,兆华斯坦首席执行官马蒂·伯格表示相信前海将成为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商业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