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普:經濟放緩將影響中國地方政府信用

财新网

text

【亞太日報訊】國際評級機構標普日前發佈對中國31個省級政府的研究報告指出,中國經濟增長放緩可能影響中國省級政府的信用度。

報告指出,中國省級政府已感受到經濟增長顯著放緩和房地產市場不佳帶來的衝擊。今年前8個月,部分省份的一般預算收入僅僅實現了低個位數的增長,遠低於2010-2012年年平均20%-30%的增速。

不過,標準普爾信用分析師鐘良表示:“我們預計公共財政改革將改善中國省級政府的預算管理與債務管理。這會部分減輕未來兩年經濟增長放緩對其財政狀況的影響。

鐘良表示:“公共財政改革措施的快速實施將顯著改善省級政府的財政透明度和責任制,並有助於改善其收支匹配程度。但是,如果實施進程緩慢,則很多省級政府的信用度會隨著中國經濟增長放緩而削弱。

報告估計,中國31個省級政府中約一半的信用狀況在投資級水準。“它們的信用狀況未來兩年(主要預期區間)可能將保持在這一水準。但餘下一些省份的信用狀況則不那麼樂觀。

2014年上海、浙江、廣東、深圳、江蘇、山東、北京、江西、寧夏、青島試點地方政府債券自發自還,總規模為1092億元,額度與去年同期相比增加了超過六成。與往年一樣,自發地方債普遍仍存在利率定價市場化程度不高的問題。今年十個試點省市無一例外都獲得AAA評級,利率基本上都比肩國債。

而標普調查資料顯示,在31個省級地方政府債試點中,東部10個中2個處於投機級別,東北部3個均為投機級別,中部6個中4個為投機級別,西部12個中6個為投機級別。北京、上海等華東地區則狀況較好。

今年9月底以來,國務院、發改委和財政部陸續出臺加強地方政府性債務管理和防範企業債風險的一系列政策。

標普所指公共財政改革措施,應為9月1日全國人大審議通過的新《預算法》,該法律將於2015年1月正式實施。

今年10月以來,財政部連下三文,對地方債的存量處置、增量融資均有指導意見。可以預見的是,未來地方政府融資中,修明渠、堵暗道的路徑清晰。但其效果如何,還得跳出債務本身來看,這就涉及到中央與地方職責的劃分等國家治理的大問題。

北京大學財經法研究中心研究人員陳立誠指出,新《預算法》著眼於修改前地方債“禁而不止的局面,轉而“以疏代堵,在允許地方依法適度發債的前提下對發債主體、用途、規模、程式、監督和問責等方面作了嚴格規定,體現出以法治方式規範地方債務的治理思維。這種“開前門、堵後門、築圍牆的改革思路,將原先不受約束的“隱形發債權引導到法治陽光下,使之受到預算的規範和約束,從而防範和化解債務風險。(財新 曹文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