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提起韓國,大家總會聯想到浪漫溫情的韓劇,還有以泡菜烤肉著稱的韓國美食。然而,對於生活在這裡的6萬多名中國留學生來說,留學韓國的那些年,喜憂參半,得失並存。那麼留學韓國究竟是一種怎樣的體驗?首爾XINHUA記者彭茜告訴您。
1 命中註定VS陰差陽錯
對於28歲的長春姑娘于婉瑩來說,自己的生活軌跡早已與韓國密不可分。為了讓女兒接受雙語教育,從小學起,於婉瑩的父親便將非朝鮮族的她送到當地朝鮮族學校就讀。
“那個過程挺痛苦,身邊的朋友從小都會韓語,只有自己磕磕巴巴,也不好意思在同學面前開口說韓語。真正掌握了口語還是在來韓國留學以後,於婉瑩說。
從小學、中學直至高中,於婉瑩都生活在朝鮮族文化圈裡,接受著韓國流行文化的薰陶。她依舊記得韓國組合HOT、GOD走紅的那些年,初中班上幾乎每個同學都有一條寬大的粗筒褲,“洗剪吹的髮型風靡校園。《我的野蠻女友》上映時,學校組織集體觀影,大家感動得稀裡嘩啦。
2009年,從北京大學元培計劃班本科畢業後,於婉瑩希望到能最大化利用自己外語優勢的地方繼續攻讀碩士。從初中開始她也學了日語,日本成為她的首選,但因韓國高校申請時間早,她恰好也對與北大有過合作的成均館大學印象不錯,便只申請了這一所,然後“陰差陽錯就來了。
語言的優勢讓於婉瑩毫不費力地開始了在成均館大學東亞學系的留學生活。從碩士到現在的博士三年級,她沒料到會在韓國呆了五年之久。
“這幾年收穫挺大。韓國教育很注重課堂的發表和討論,本科學的東西是打基礎,經過研究生的學習,我更瞭解到如何通過學術跟人溝通,她說。如今在中國問題研究專家李熙玉教授的成均館中國研究所兼任研究員的她,更明顯地感到韓國對中國發展越來越多的關注。
“我未來還是挺想回國工作。最近回國時,感覺中國比韓國變化多,變得更好了。看著身邊朋友一個個學成回國,我更著急一些,感覺自己離開中國好久了,真的到了回去報效祖國的時候,她說。
2 “無縫對接的朝鮮族
東北籍學生曾是早期赴韓留學生的“主力軍。其中的朝鮮族學生由於語言和簽證的優勢更占大多數。韓國延世大學化學系的朝鮮族博士生李菁就是其中的一個。
2009年,李菁從延邊科技大學畢業後赴韓繼續攻讀化學專業。從小就吃韓式拌飯長大的她在韓國生活可以“無縫對接,只需試著調整在韓國朋友聽起來有些怪的朝語口音。韓國高校理工科專業比文科更容易拿到全額獎學金,在實驗室工作也有報酬,李菁幾乎沒有花家裡什麼錢就足以支撐留學生活。
偶爾休假回國,身邊的朋友會說李菁“跟原來不一樣了,她曾經還在逛街時被誤認為韓國人。“可能因為韓國女孩子比較注重保養和穿衣打扮,潛移默化也受到了影響,她說。
或許正是韓國日新月異的文化產業影響了她,這位“科學女青年希望未來能“理轉文,回國從事文化傳播工作。現在,她還在一檔韓國類似TED的演講類節目做兼職。她清楚的知道,熟知中韓兩國文化的人會越來越“搶手。
工作之余,李菁在韓國考取了二級咖啡師證,在首爾周邊的水原市經營著一家咖啡店。每週她都會在那家咖啡香濃郁的小店呆上一陣子,有時擺弄那些烘培調製咖啡的器皿似乎比做化學實驗更為有趣。回國後,她想在國內選一座人文氣息濃郁南方城市,開一家展示各國咖啡文化的咖啡館。
3 “韓流是向心力
韓國流行文化確實成為吸引不少中國學生赴韓留學的向心力。2013年,23歲的安徽姑娘姜琪因為對韓國文化的喜愛而赴建國大學攻讀文化產業碩士。建國大學人文類專業的學費在27000人民幣左右,外國學生只有30%的獎學金。多數時間,薑琪需要在公司做兼職,補貼生活。有時學業和公司老闆的雙重壓力讓她有些喘不過氣,但她依然不後悔來到這裡。
“在韓國生活學習最大的收穫是獨自一人在異國的感受,比起知識、見識得到更多。比如養成了什麼都自己解決的習慣,在韓國總是遇到不同地域的留學生,寬容心也多了一些,她說。
不過,姜琪坦言來韓國之初心理有些落差,首爾並不是想像中的大都市,處處都有很多低矮建築和貧民窟;物價很高,普通韓國民眾生活也並非如韓劇裡一般光鮮。但生活久了,會慢慢發現這個國家的閃光點:如公共設施完善、服務員態度好,多數人出門前總要把自己打扮乾淨俐落,女生基本都會化淡妝,也是對他人的一種尊重。
薑琪的偶像是東方神起和權志龍。學習之餘,她熱衷於去聽這些K-POP歌手的演唱會,一開始每次都“很激動,後來慢慢平靜了許多。
說起“追星,薑琪不如身邊的一些朋友“狂熱。他們有人會把每月打工的錢省下來去給偶像買禮物,因為要名品才送的出手;還有人會在經紀公司門口等一天一夜。在韓留學生中,存在著一群“專業追星族,他們很多是高中畢業就來到韓國,輾轉於各個語學院和大學,每日跟著明星的通告行程追星,學業卻終無所獲。
4 非典型留學路
當然,也並非所有人都對韓國流行文化“感冒。對於26歲的周鍇來說,選擇到韓國留學只是想“體驗下出國做研究的感覺。2010年,周鍇從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本科畢業,本希望申請去美國的學校做博士,但因種種原因未能如願,偶遇浦項理工大學在清華做宣講,便輕鬆申請到了該校的生命科學專業的全獎。
始建於1986年的浦項理工大學是韓國第一所研究中心大學,坐落于韓國東部廣尚北道的浦項市,建校不到30年就兩度摘獲 英國《泰晤士高等教育》“全球最具潛力大學稱號。
由於學校是全英文授課,教授也多為歐美海歸背景,不懂韓文的周鍇並沒有感到太多的障礙。他也沒太多學語言的動力,因為感覺“自己不會在這裡呆太久。只是在走出校園後,他會感到語言所限生活多有不便,也難融入韓國人的社交圈子。經常和他一起吃飯喝酒的朋友,多以中國人居多。比起娛樂活動豐富的首爾,大家總忍不住抱怨小城浦項單調的夜生活。
“有時候會覺得孤獨,但這不是因為娛樂匱乏,也不是因為語言障礙,而是留學他鄉的人一種很普遍的感受,特別是在工作受挫、家人生病時,這種感覺尤為強烈,周鍇說。
每天9:00起床,9:30進入實驗室工作;11:30吃飯,午休半個小時,晚上繼續工作到21:00,日復一日的研究工作簡單而枯燥。不過,比起多以大課為主的清華本科教育,浦項理工對小班教學和討論的注重,讓喜歡交流討論的周鍇“如魚得水。
在韓國生活愈久,周鍇愈深感中韓兩國近年來交往之密切,教育交流正是其中的一個側影。浦項理工大學自2013年開始與中國的哈爾濱工業大學定期聯合舉辦研討會。周鍇在研討會期間的主題發表引起了雙方老師的興趣,令他頗有成就感。
“中韓這幾年關係的走向,會讓我個人對在社會上的定位有不同認知。之前我會覺得隨便找一份工作謀生,掙錢開心就好。現在會想如果我順應這個潮流,是不是可以實現自己對社會更大的價值?是不是應該把眼光放至整個東亞,乃至更長遠一些?周鍇說。(文中照片均由被採訪者提供)
專家怎麼看?中國駐韓大使館教育參贊艾宏歌說……
中韓留學交流的發展是中韓關係友好發展的必然趨勢,反過來又促進了中韓在政治、經濟、人文等領域的交流發展,加深兩國人民的互相理解和交流。
中韓建交以來,赴韓中國留學生人數不斷增加,在2011年曾一度突破七萬人。2014年底,赴韓中國留學生人數約62000人,中國和韓國仍互為第一大留學生來源國,在對方國家學習的學生人數均突破六萬人。
赴韓中國留學生近兩年也呈現出新特點:人數多、年齡小、來源廣、構成多元化。此前赴韓中國留學生以東北地區學生為主,這些年擴大到了全國各地;學生涵蓋語言生、交換生、本科生、碩士生、博士生;留學生年齡層次越來越小;專業涉及人文、理工農醫諸多方面。
中韓關係的發展需要更多的“中國通和“韓國通。希望兩國高校在高層次人才培養方面開展更多的實質性交流與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