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高校畢業生不再戀北上廣?

新華社

text

【亞太日報訊】(新華社記者談昦玄 曹典 魏夢佳 王垚)40多天前,剛剛研究生畢業的吳東(化名)告別了北京,回到他的家鄉湖南長沙。

如今,他在一家會計師事務所就職,加班、出差的頻率遠比北上廣的同行們少,每天下班能吃到爸媽做的飯菜,週末和女友一起開車去看正在裝修的婚房——新房面積110平米,距離長沙市中心繁華地帶五一廣場只有8分鐘的車程。

“假如留在北京,房子、車子、女友、爸媽都離我太遙遠了,想到要解決戶口、孩子上學等一系列問題,更覺得遙遙無期。”吳東說。

在吳東看來,放棄了留在首都就業的機會,換取舒適、安逸、溫馨、成本低、壓力小的生活,是“急流勇退的明智選擇”。他說:“再好的工作不也是為了生活么?”

吳東的想法代表了不少“90後”畢業生。智聯招聘近日發佈的《2015年應屆畢業生就業力調研報告》顯示,2015年大學畢業生對就業於北京、上海、廣州等傳統一線城市的期望驟降至33.9%,明顯低於2014年的48.4%和2013年的50.3%。

中國農業大學就業指導中心主任郭立群告訴記者,近年來北上廣的生活成本水漲船高,使得部分大學生的擇業觀發生變化,許多人認為到基層工作潛力很大,也有個人能力施展的平臺,不是非得擠破腦袋去北上廣,擇業更加趨於理性。

儘管家在四川,北京大學中文系碩士畢業生趙鐵凱卻選擇去廣西壯族自治區教育廳工作。

“廣西雖然是欠發達地區,但也是充滿潛力的地方。”趙鐵凱說:“我希望在那裏做一些實實在在的成績。自治區的領導也來與我們做過溝通,很看重我們,讓我很感動。”

與趙鐵凱一同選擇廣西的還有清華大學新聞學院的畢業生、浙江女孩潘聰聰,她將赴基層村縣主抓扶貧業務。“書讀多了,有一種知識分子心繫國家、胸懷天下的情懷。”潘聰聰認為,去基層解決現實問題比採訪報道更直接。

近年來,北京大學與廣西、福建、河北、貴州、西藏、新疆等19個省區市共同實施“人才林”工程,建立定向選調生或專項人才合作,促進了畢業生流向更加廣泛和多元。

根據《北京大學2014年畢業生就業品質年度報告》,去年北大各類畢業生中共有409人簽約基層和西部地區,同比增長10%以上。

北京大學學生就業指導服務中心主任陳永利說,今年北京大學畢業生的流向主要有兩大變化,一是選擇去民營、私營企業工作的畢業生大幅增加,隨著網際網路及新興產業對人才需求加大,阿里巴巴、百度、京東等企業提供的待遇較高,也吸引了許多大學生;二是到京外、回家鄉或到二三線城市就業的畢業生比例明顯提高,大概比往年增長10-15%以上。

陳永利同時表示,在國家政策的帶動下,今年學校畢業生的創業人數也“顯著增加”,至少增加了50%以上。

去年從廣州中醫藥大學畢業的王銳旭如今已是一家公司的CEO,他帶領團隊開發的“兼職貓”軟件致力於消除用人單位與大學生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幫助大學生找到兼職。

目前“兼職貓”軟件已獲得三筆投資,項目覆蓋全國174個城市,擁有超過350萬學生用戶和逾10萬合作企業,為超過200萬名大學生找到了兼職。

“高校畢業生就業選擇的多元化將是必然趨勢,時代環境發生著變化,民企提供了越來越多就業崗位,同時,職場新人就業的個性化需求愈加凸顯,相比找一個‘鐵飯碗’更願意追求夢想和自由。”王銳旭說。

當大學同班同學大多穿上銀行工服時,在北京高校學習了四年金融的畢業生王凡選擇去做一名健身教練,把上大學時的愛好變成工作。“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這句話我小時候常聽到卻不理解,但現在我很認同。”王凡說。

如今,不是只有端起“鐵飯碗”、留在一線城市、五位數月薪入囊的就業才令人羨慕,做好農村電商、當好基層公務員、成為“畢創族”、試水民企空間……新一代中國大學畢業生的職業起步更為多元,未來的人生故事也將更為豐富。(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