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太日報 熊玉琴】據Dealogic的數據,2016年第一季度,中國企業的境外并購交易金額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歷史最高紀錄,并購交易金額達822億美元,占到了同期全球跨國并購交易額總量的一半。上市公司因融資優勢自然而然成為了跨境并購的主力軍。
數據顯示,2016年中國企業第二季度境外收購交易額放緩64.3%且跨境并購終止案例在不斷攀升。近期,中國收購者撤回的交易金額創歷史新高,達290億美元。
隨著近年來我國經濟的快速增長,財富不斷的累積,越來越多有實力的中國企業選擇"走出去"。中企不斷大手筆的進行跨境并購看上去很美好,但縱觀近幾年中企跨境并購歷程,就能得知中企的"走出去"之路,確實行之不易。
企業跨境并購交易非常活躍的主要原因有哪些?境外并購常遇到哪些困境?如何解決中企跨境并購所遇到的問題?都是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
時代造就中企跨境并購各種利好因素
中企收購方在亞太地區并購活動中舉足輕重
摩根大通的一份調研顯示,并購市場的全球化以及新興亞太地區的積極參與推動了全球并購活動,并使得去年的全球并購活動創下歷史記錄,交易量達5萬億美元。而中國收購方在亞太地區并購活動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出海并購的中企已成為全球跨境市場最主要的參與方之一。究其主要幾點原因:
第一,國家政策鼓勵。銀監會鼓勵自貿區開展跨境投融資服務,"一帶一路"對企業境外投資的審核制度做出重大改革;
第二,海外直接投資是其中一種重要的回收外匯的方式,中國數十年來積累有超過3萬億的外匯;
第三,中國民營企業的崛起,試圖迎合國內日益壯大的消費者階層的需求。當企業發展到一定階段,僅依靠國內技術和市場將難以滿足自身發展需求,需要引進先進的技術和更廣闊的全球市場,提升國際品牌形象,滿足國內消費者需求等;
第四,國內企業估值過高,而國外企業估值相對更合理;
第五,整體融資環境相對寬松。企業對外并購資金的來源多元化趨勢日益顯著,除了銀行貸款、債券市場融資,國內還出現了股權資金支持;
第六,國內資本市場不穩定,性價比較高的可投資標的不多。經濟增速下降、國內反腐浪潮都使得中國企業主(無論國有還是私有)神經緊張,房地產市場價格畸形虛高、股市泡沫嚴重、煤礦企業、鋼鐵企業的低迷等讓人避之不及。
跨境并購終止案例不斷攀升
人才短缺成核心掣肘
中國企業收購國外企業的目標,是追求自身經濟收益的最大化。由于各方面利好因素,近兩年,中企跨境并購非常火熱,但今年以來跨境并購終止案例卻在不斷攀升。究竟原因在哪?該如何破解這困境?
為此亞太日報記者專訪了前海海潤國際并購基金創始及管理合伙人、中融海潤合資平臺董事王澤翼,他表示"與境內并購不同,跨境并購的政府審核較多,不僅需要國內發改委和商務部的批準,同時需要通過標的方注冊地和主要經營地政府機構的相關審批。除了審批過程繁復以外,跨境并購的交易方也會對交易形式作出諸多要求,包括全部以現金支付、具有一定時間限制、要求反向分手費等"。
在他看來,中國企業在海外并購中有時會面臨一系列挑戰,如缺乏國際化經驗,對海外商業法律環境和盈利模式了解很少,組織和協調商務、法律、財務、人力資源等盡職調查的能力有限,以及在盡職調查過程中對風險點進行識別和評估的能力欠缺還有并購后續的整合能力差等等。他強調,這些都需要專業的并購顧問團隊做支持。
廣西匯富創始合伙人劉洪日前在接受亞太日報記者專訪時表示,在海外并購過程中,中企與當地企業信息不對稱,對文化環境、法律監管體系、會計體系、勞動法規認識不夠。
對此,他提出五個建議:一、選好專業機構協助盡職調查及資金支持;二、重視商務環境及人力資源的盡職調查;三、充分了解并尊重標的所在國的政策環境和文化習俗 ;四、強化契約精神做到言而有信,行而有果;五、成立專門負責并購后跨境溝通與整合的部門。
某投行人士接受采訪時表示,目前國內企業跨境并購有許多問題,如東西方文化差異以及制度差異是并購后整合困難的重要因素。但歸根到底,還是由于并購方自身經驗的不足、人才和管理能力等短板所致。因為這些因素直接影響到并購前的盡職調查、風險評估、并購過程中的資源整合,以及并購后協同效應的發揮。同時,很多正在進行大手筆跨境并購的企業在國內都背負著異常巨大的債務負擔,容易影響其境外收購的可持續性。中企在交易執行的過程中,還需要對其中存在的匯率風險予以一定重視。
現在很多企業自身開始配備了專門的投資總監以及投資團隊,且這些團隊大都已根據公司的發展戰略、自身資源狀況、行業認知、技術路線判斷等,綜合形成了內部對于擬收購項目的基本商務判斷,對于標的的業務、規模、所在區域等都有著清晰的了解,其中一些國際化程度較高的公司,甚至會有一張海外標的清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