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7年,看千年苗寨蝶变

中国西藏网

text

** 【决胜2020】跨越7年,看千年苗寨蝶变**

中国西藏网讯 上午十点多,差不多到了杨珍寿一天之中最忙碌的时候。她有条不紊地翻炒着大铁锅里的鸡肉,母亲在她身后切着菜,父亲在劈着柴火。再过一个小时左右,自家的农家乐就要开饭了。每到周末,更多游客会来到这里,忙碌翻倍,收入也会翻倍。

十八洞村实实在在的火了。时间回到7年前,那时,杨珍寿家里开着一家小卖铺。说是小卖铺,其实也就是在家门口摆上一个小货架和冰箱,售卖着香烟和各种饮料,不定期地去县城里进货。杨珍寿那时每天的生活基本就是带着孩子、守着铺子。曾经的十八洞“三沟两岔山旮旯,红薯洋芋苞谷粑;要想吃顿大米饭,除非生病有娃娃”。没有老婆家庭空、没有人气寨子空、没有思想脑子空、没有产业口袋空,“四大皆空”是村里曾经贫困的真实状况。

如今,来到杨珍寿家,昔日的小卖铺还在,但是商品更加丰富,去县城里进货的道路也拓宽了,以前两车相遇、一车后退避让的场景早已成为过去式。在这座小楼里,大门敞开,一楼摆放着几张八角桌、旁边各自围绕一圈长条椅,大堂一角,炭火正熏烤着一条条猪肉。正对着大门的墙上,家人们的照片上,每一张面庞都流露着发自内心的笑容。小楼的二层则开辟成了民宿,拢共六张床位。

图为杨珍寿的母亲在洗菜 摄影:欧帆

曾经的十八洞村没有年轻人的“出路”,劳动力都跑出去打工。这几年,越来越多的青壮劳力回到村里,像杨珍寿家一样,不出村,靠自己勤劳的双手,就能够得到稳定的收入,这座古老苗寨也越发有活力。

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十八洞村苗寨考察,首次提出“精准扶贫”的重要理念,作出了“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重要指示。

七年来,十八洞村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着力在“精准”二字上下功夫,全面解决“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等问题,探索出了公开公平与群众参与相结合,典型引路和正向激励相结合,实事求是和因地制宜相结合,留住乡愁与彰显美丽相结合,建强村级组织与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相结合“五个相结合”可复制可推广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经验。

图为杨珍寿家 摄影:欧帆

2014年,按照“一看房、二看粮、三看劳动力强不强、四看家里有没有读书郎、五看有没有病人躺在床”方法,十八洞村摸清全村贫困状况,并按精准识贫“七步法”“九不评”“三榜三审”,把识别权力交给广大群众,精准识别出贫困户136户533人,占全村总人口的56.76%,识别结果人人知晓、户户满意。

解决好“扶持谁”的问题后,紧随而来的就是“谁来扶”“怎么扶”的问题。

从2014年开始,花垣县委选派精准扶贫工作队驻村,并把讲政治、有文化、“双带”能力强、群众信任的能人选进班子,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同时开展结对帮扶认穷亲,党员干部结对帮扶3—5户建档立卡贫困户。随后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发展手工苗绣、开发山泉水等途径,盘活村里资源,提供就业岗位,为十八洞村的百姓摸索出了一条条脱贫致富的门道。

图为十八洞村一角 摄影:欧帆

2016年,全村人均纯收入由2013年的1668元增加到8313元,贫困发生率由56.76%下降到1.28%,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136户533人全部脱贫,在全省率先脱贫出列。2019年,人均纯收入14668元,贫困发生率实现“清零”,集体经济收入126.4万元。与此同时,学生“全覆盖”享受教育扶贫政策,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入学率100%,村小与长沙、北京等大城市学校孩子实现网络联动,共享优质教学资源。新农合参保率及慢病患者签约服务率100%,兜底保障实现“应进皆进,应兜尽兜”,生活质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钱袋子鼓起来的同时,这里的生活环境也悄然发生着变化。近年来,十八洞村以美丽宜居村庄建设为目标,坚持“修旧如故”原则,大力推进道路、饮水、电网改造、民居改造、景观旅游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彻底改变了原来交通闭塞、村舍简陋、环境不佳状况,村容村貌焕“新颜”,先后获评“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国家第一批传统村落示范村”“全国生态文化村”。

图为十八洞村一角 摄影:欧帆

红灯笼、青石板,炊烟袅袅,站在村头回望,看着络绎不绝的游客和当地百姓忙碌的身影,很难想象这个古老而美丽的村寨曾经是如何贫穷而破旧。精准脱贫,在大山深处造就了这样的一个个人间奇迹。在这里,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得到实现,未来,这片土地上的居民还将过上更加幸福的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