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代表通道”和“部长通道”,有啥新特点?

新京报网

text

5月25日下午,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举行第二次全体会议,会议开始前和结束后,大会新闻中心分别举办了“代表通道”和“部长通道”。至此,今年两会期间的“代表通道”和“部长通道”全部结束。

综观今年4场“代表通道”和“部长通道”,我们可以看出,今年的四场“通道”呈现出了四个特点:

一是场次少、规模小。 出于疫情防控、会期压缩等原因,这次会议的日程特别紧张,全体会议的次数也较往年少;与之相适应,“代表通道”和“部长通道”的次数,也较往年少,规模也有所压缩。

查阅往年资料,我们可以发现,在2018年“代表通道”举办了5次,接受采访的代表达40余人次;2019年也有3次,接受采访的代表接近30人。至于“部长通道”,自2016年以来,每年“两会”期间的“部长通道”都会举办5场以上,接受采访的部委领导至少在30个以上。相比而言,今年的场次和规模确实压缩了不少。

二是“代表通道”上发言的代表主要来自基层。 今年一共有12名代表走上“代表通道”,这12名代表中,有城市社区工作者,有农村党支部书记,有普通的市政工人,有小学教师,还有普通的技师,基层代表占比超过了80%。与2018年和2019年相比,基层代表的比例提升了大约50%。这充分体现了“先让基层代表充分发声”的要求。实际上,不仅仅“代表通道”,今年中央领导同志参加代表团审议时,各代表团发言的代表,绝大多数也都是来自基层一线的代表。

三是代表声音“乡土味十足”。 比如来自内蒙古代表团的周义哲代表谈到当时国家禁止砍树时的迷茫,说道:“不让砍树,老婆孩儿吃啥?喝啥?”再比如,来自山西代表团的杨润梅也提到,作为一名市政管道工,以前不好意思和别人说是干什么的,等等。这些语言被代表本人自称是“土得掉渣”,但正是这些来自乡土大地、原汁原味的“民声”,让决策部门了解到了基层民众所想所思所盼。传达自然、真实的声音,正体现了“两会”的本意。

四是在“部长通道”上接受采访的,都是今年公众关注度非常高的部委。 今年接受采访的领导,分别来自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农业农村部、商务部、工信部和生态环境部,这些部委负责人分别回应了经济发展目标、财力保障、粮食安全、对外贸易、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的复工复产、统筹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等公众关心的话题。

梳理一下往年大会期间举办的记者会,可以发现,以往这些部委在会议期间,基本上都会举办专场记者会,今年由于疫情防控取消了专场记者会。这些部委的负责人走上“部长通道”,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缺憾。

□鲁子舜(人大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