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太日报观察 | 潘基文为何不竞选总统了?

新華社

text

亚太日报记者|杜白羽首尔报道

从“许身报国”到“不参加竞选”,联合国前秘书长潘基文回国后20天就变了主意。

潘基文1日在国会召开紧急新闻发布会表示,他将不会参加韩国下届总统竞选,“收回”主导国家政治变革、实现国家统合的“单纯的政治志向”。

对于这一决定,潘基文给出三点解释:

第一,对韩国政界部分人因循守旧、狭隘的利己主义失望,认为与他们同行毫无意义。

第二,各种虚假报道、近乎毁灭人格的污蔑,给他本人和家人以及其供职10年的联合国的名誉留下了巨大创伤。

第三,希望这一决定得到国民谅解,向其热烈支持者、温情建言者、随其共事者致歉,表示将凭借其经验和国际人脉想方设法拯危济困。

观察认为,潘基文没好意思说的个人原因,另有其三。

首当其中的是丑闻缠身,担心“晚节不保”。

美方指称潘基文的弟弟潘基祥涉嫌行贿,要求韩方逮捕此人。韩国司法部与美方就此展开“交换意见”。 潘基文方面上月21日对此道歉,并强调对本案相关情况毫不知情。

韩国民众认为,由于对总统朴槿惠的“检验”出现偏差,导致出现“亲信干政”事件使得国政几乎陷入瘫痪状态。为防止国家资源的浪费,国民希望潘基文能痛快地就所有质疑予以说明。

潘基文上月12日归国当天在仁川机场,再次否认韩媒此前有关其在卢武铉政府任外交通商部长官时收受贿赂的报道。

分析认为,外号“油鳗鱼”的潘基文是职业外交官出身,其政治实力和抗击打能力尚未得到检验,是其最大劣势。韩国总统选举之路充满不可预知的血雨腥风或突然攻击,需要的是政治积累总爆发,而这种积累和爆发力都不是潘基文“空降”后短期内能获得的。

对潘基文的“知难而退”,韩国舆论分为“失望”和“决定英明”两派。有网民认为潘基文的决定是“明哲保身”的正确决定。

其二,作风不左不右,模棱两可。

潘基文回国后自称是“进步的保守主义者”,想要包容所有“志同道合者”。但舆论认为,潘基文近日言行发出的信息“模棱两可”,使得国民对其“是左是右”,以及“是搞大统合还是加入某党”感到困惑不已。

韩国民调专家李相逸预测说,潘基文的含糊其辞不会带来好处,“国民想知道潘基文将与什么人、如何来推动政治改革”。但潘基文却采取了其一贯的“捣糨糊”或“老好人”态度,既未创建新党,也未加入任何政党,左顾右盼,举棋不定。

潘基文的“丑闻”和“不爽快”导致其民调支持率一路下滑,与排在民调榜首的共同民主党前党首文在寅差距不断扩大。

当地时间2017年2月1日,韩国首尔,联合国前秘书长潘基文出席新闻发布会

韩国“真实计量器”近日一项有关大选潜在参选人民意支持率的调查显示,文在寅以29.1%的支持率排名第一,刷新其最高支持率记录。而排在第二的潘基文获得19.8%的支持率,且差距逐渐拉大。

对于为何不支持潘基文的原因,超过58%的人认为“他好像不会治国施政”,“没有展现出作为政治领导人应有的、有别于外交官的能力”。 担任联合国秘书长期间,不少人认为潘基文不采取行动、只会表示担心,因此称之为“忧虑王”。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缺乏政治支持。正如潘基文本人所说:“政治不是一个人可以的。” 虽然潘基文在归国前,各党纷纷伸出的橄榄枝,但这股“潘旋风”逐日冷淡下来,其言行非但未能吸引政界和民心支持,反而遭各党派“划清界限”。

此前,潘基文试图以“大帐篷”战略拉拢各派——即以修宪等为议题,整合保守新党正党并吸纳部分共同民主党、新国家党和国民之党中的“非文”势力,即“团结所有讨厌文在寅之人”,到他的“帐篷”里来。然而,潘基文缺乏具体方案来解决韩国社会贫富分化、青年失业和朝鲜核、导问题,甚至连站在“保守”还是“进步”哪一阵营都缺乏明确表态,最终导致原来看好他的中间势力纷纷放弃支持。

对于潘基文出局,文在寅一时面临“独孤求败”的局面,他对潘基文的不参选表示:本想期待一场竞争,看来唯有遗憾。

分析认为,潘基文放弃参选,将让韩国执政党新国家党和保守新党正党丧失有力的大选参选人,现在代行总统权力的国务总理黄教安日前支持率看涨,或成为拯救保守阵营的“主打牌”。

作者简介:

杜白羽,新华社(国际)地区报道中心记者、编辑。新华社前驻平壤分社记者,著有《我的平壤故事》、《朝鲜印象》。美国夏威夷大学、东西方中心访问学者。

亚太日报观察专栏作者均为国际问题专家及资深新闻从业人员,长期从事国际研究和报道,他们秉承亚太日报原创、独家、深度、开放、联动的理念,以独特的视角评述当今国际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