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小興安嶺停伐天然林 東北亞陸地生態系統有望恢復

text

新華社哈爾濱4月1日電
題:中國大小興安嶺停伐天然林
東北亞陸地生態系統有望恢復

新華社記者
辛林霞
梁書斌

中國國家林業局日前宣佈,以大小興安嶺為主的黑龍江重點國有林區自今年4月1日起,全面停止天然林商業性採伐。這一終結逾半個世紀採伐歷史的“封山令”,將使中國北方最大森林屏障重獲生機。

作為東北亞陸地自然生態系統的主體資源之一,大小興安嶺林區具有調節氣候、保持水土的重要功能,是中國面積最大的森林生態功能區,不僅庇護著中國1/10以上的耕地和最大草原,還是嫩江、黑龍江水系及其主要支流的重要源頭和水源涵養區。

上世紀中葉,為滿足經濟建設需要,中國開始對這片原始森林進行大規模開發。

“那時候國家建設需要木材,樹砍得越多貢獻就越大。”上世紀70年代來到大興安嶺的安長路說。當時,為了爭取超額完成採伐任務,人們用大會戰的方式砍樹,深夜攏起篝火裝車。據統計,由龍江森工集團、大興安嶺林業集團公司經營管理的黑龍江重點國有林區,自新中國成立以來累計生產木材6億立方米以上。

由於長期大規模的高強度採伐,加上多種原因造成的採育失調,到上世紀80年代初期,東北林區森林資源呈現減少趨勢,接連發生的特大乾旱、特大洪澇災害被認為與森林過量採伐有關。

砍了幾十年木頭的烏馬河林業局退休工人王玉德說,以前十多根原木就能裝滿一車,現在至少得裝上一百多根,山上採伐的樹越來越細了,開發初期“幾乎看不見天”的大樹難覓蹤影。

“你們坐車去山裏看看,已經沒有大樹了,大興安嶺的風越來越大,林子也存不住水。以前雨下好多天也不見漲水,現在下一場暴雨河裏的水馬上就漲起來了。”西林吉林業局前哨林場從事清林工作的劉佔軍也有很深感觸。

資料顯示,與開發初期相比,大小興安嶺林區林緣向北退縮了100多公里,溼地面積減少一半以上,多年凍土退縮,土壤侵蝕加劇,地表徑流時間縮短,水土流失嚴重,局部地區沙化加劇,洪澇、乾旱、森林火災和病蟲等自然災害頻發,生態功能嚴重退化。

到上世紀90年代,部分林區陷入“資源危機、經濟危困”的“兩危”境地,生態環境不斷惡化。中國也開始意識到涸澤而漁式的採伐再不停止,大小興安嶺林區將會名存實亡。

為了保護青山綠水、促進東北林區可持續發展,1998年,中國在國有重點林區率先試點實行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從2011年開始,可採資源基本枯竭的黑龍江大小興安嶺林區全面停止主伐,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大幅調減採伐量,逐步停止天然林主伐。

伊春市委書記王愛文坦承,自然界的教訓迫使我們不得不改變這種態勢,如果繼續索取會帶來更大危險。從減量採伐到停止主伐到停止商業性採伐,剎車踩到底,也開始了林業發展的新階段。

逐年調減採伐量之後,小興安嶺伊春林區提前一年全面停止商業性採伐。記者從哈爾濱鐵路局綏化車務段得到證實,伊春下轄的桃山林業局、鐵力林業局等從2011年起,僅有少量木材發送。

全面停止天然林商業性採伐這一保護生態和資源的決策,使大小興安嶺數萬名林業工人放下斧鋸,一部分人從伐木人變為護林人,一部分人面臨失去工作。這一統計還不包括與木頭生產有關的加工、運輸等從業人員。

記者走訪大小興安嶺近20個林業局,儘管面臨困難各異,但支持全面停伐已成為林區人的共識。“再不停伐,下一代還剩啥?再砍下去,連我們這一代人也看不著木頭了。”

國家林業局官員表示,大小興安嶺停伐試點的實施,有助於將全面停止商業性採伐逐步擴大到全國重點國有林區。(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