述評:中國仍然不會大規模強刺激經濟

新華社

text

【亞太日報訊】(記者 楊丁淼 王建華)中國人民銀行3月1日正式下調金融機構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這是中國央行今年首次降準,也是自2015年10月24日以來四個月內首次降準。

此舉表明,中國的貨幣政策正在“穩健”的基調下略有放鬆,但仍處界限之內的調整,絕非中國大規模強刺激經濟的先兆。

中國的貨幣政策繼2008年“從緊”和2009年、2010年“適度寬鬆”後,進入“穩健”狀態已是第六個年頭。中國央行行長周小川近日在央行上海總部舉行的記者會上表示,人民銀行的貨幣政策處於穩健略偏寬鬆的狀態,還要不斷觀察適時動態調整。

“穩健略偏寬鬆”,這是央行首度提出的對貨幣政策狀態的全新看法。關於貨幣政策的描述有五個大範疇:寬鬆、適度寬鬆、穩健、適度從緊和從緊。這五個範疇覆蓋面都比較大。在每一個範疇裏,向左向右都可以有靈活性調整,但是從一個提法換到另一個提法,需要邁過很高的門檻。

對貨幣政策的動態調整,亦是去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要求。穩健的貨幣政策只有靈活適度,才能夠為結構性改革營造適宜的貨幣金融環境,降低融資成本,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和社會融資總量適度增長。

中國不會大規模強刺激經濟,這一判斷基於中國調控手段的“升級”,以及對國內外經濟基本面考量後的“無需”。

一方面,對於可能的經濟下行風險,中國的“工具箱”仍有一定的貨幣政策空間。堅持“區間調控”與“定向調控”的調控方式,已成為中國政府在經濟轉型升級期常態化使用的宏觀管理創新方式,是有別於傳統宏觀調控思路的“巧調控”。

區間調控可以大致描述為,根據經濟發展潛力和當前實際狀況,科學確定經濟運行的合理區間,在不採取短期強刺激措施的情況下,確保經濟增長不突破保就業的“下限”,CPI不突破防通脹的“上限”。

定向調控則是指,在保持宏觀政策基本取向不動搖的前提下,以這個“下限”和“上限”作為警戒線,兼顧當前與長遠,採取預調微調措施,指向激發市場活力、增加公共產品有效供給、支持實體經濟發展。

另一方面,中國經濟發展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變,經濟增長率仍運行在合理區間,符合6%-7%的潛在增長率,儘管增速有所放緩,但新的經濟增長模式能保證中國經濟更加健康穩定地發展;而全球經濟只是進入低速發展的“新平庸”階段,並未出現大的動蕩和危機的可能性,中國尚無必要以強刺激應對。

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出席世界經濟論壇2015年年會時明確表示,中國將繼續保持戰略定力,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不會搞“大水漫灌”,而是更加注重預調微調,更好實行定向調控。

戰略定力,定在哪裏?定在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上。穩,就是宏觀政策要“穩”字當頭,不搞強刺激;發展局面要基本平穩,守住風險底線。進,不是追求高增長,而是追求提質增效,追求結構優化。

在這一背景下,觀察2011年底以來的央行歷次降準、降息,均不應看做是重大貨幣“刺激政策”。尤其是“全面+定向”的降準方式,一方面在宏觀調控方面實施預調,另一方面體現了結構性支持、定向調整的意圖,以增強對薄弱經濟環節的金融支持。這一套“組合拳”正是中國穩健貨幣政策的反映,沒有改變鬆緊適度的基本面。

央行稱,此次降準旨在保持金融體系流動性合理充裕,引導貨幣信貸平穩適度增長,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營造適宜的貨幣金融環境。

經濟學家普遍認為,此次降準在預期之中,主要是對衝外匯佔款下降的需要,為實體經濟發展提供充裕的流動性。

去年11月中央財經領導小組首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去年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抓好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五大任務,為中國今年的經濟發展定調。

一個處於困境的企業,如果從傳統思路出發,或將持續增加投資、擴大規模甚至增加僱員,而越來越高昂的資本、土地和勞動力成本,將侵佔利潤,生產越多虧損越多;而從供給側改革出發,則會加強技術創新,提高資本效益,升級甚至創造新產品以刺激新需求。

目前,中國正在推進供給側改革,積極放開市場準入。推動大眾創業和萬眾創新、高新產業發展、經濟結構轉型升級,均需要適宜的貨幣金融環境予以支持。

從數據上來看,中國的信貸規模與五年前相比的確有所擴大,但從迅速增長的經濟規模和體量來看,信貸佔比沒有太大變化,不應做絕對值的簡單比較。既然“穩健的貨幣政策”總基調不變,那麼鬆緊適度的貨幣流動性調節方向亦不會變,貨幣信貸和社會融資規模仍將保持平穩適度增長。

今年的基礎設施投資和房地產投資走勢呈現出由降轉穩的發展態勢。中國的主流經濟學家預測,今年中國在投資減速的背景下,經濟增速仍將面臨下行壓力,但下降幅度將有所減緩,經濟增長率仍將在6.5%-7%之間。(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