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太日报 李哲)“前年、去年基本上每年都有来到前海,当时还是一片工地,今年应该会好一些,前海的整个规划是很庞大,但目前看来进度似乎有些缓慢。中信银行(国际)首席经济学家廖群日前在接受《亚太日报》采访时就此指出。
从2010年被国务院批复成立《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开始,前海"特区中的特区"身份就备受瞩目。到今年8月26日,前海获批整整过去四年,从最早的国家试验区战略,到如今全国各地兴起的自贸区申报浪潮,尤其是对比近一年多以来名声大噪的上海自贸区,在外界看来,前海多少有点褪色了,步伐也略显稍慢。
然而,作为新一轮全国性试验区改革的先头兵,四年的时间可以对前海的发展经验、现实瓶颈以及未来目标做一个简单的梳理,无论对前海自身亦或是对其他试验区来说,都具有现实意义。
资本管制与金融创新缺乏
廖群认为,前海进展缓慢除了客观的基础建设外,更为关键的是在政策上,尤其是开放程度还不是太快,虽然实质性的开放措施有一些,但力度仍是偏小。
“比如,从银行来说,跨境的双向贷款是一个很重要的举措,香港的银行可以和前海的企业进行双向贷款,但对资金的用途方面前海则一直限制很严,只能用于前海本地,因此,对企业来说,局限性就很大。仅从这个事情来说,香港银行业的热情就不是很高。
跨境双向贷款可谓国内金融创新领域的重大突破,这其中很关键的因素是为人民币国际化回流以及利率市场化的探索发挥作用。据前海管理局介绍,截至今年7月,前海跨境贷共完成备案金额440亿元,其中,2014年以来完成备案312亿元,预计今年将突破500亿元。不过,500亿的跨境贷,相比香港近万亿的离岸人民币市场,规模仍是杯水车薪。
星展银行财资市场部执行董事王良享在接受《亚太日报》采访时也指出,跨境贷目前规模不大的原因主要是受限于资本管制,外管局可能担心热钱借此机会大肆涌入。但他同时也认为,除了跨境双向贷款以外的尝试,前海其他方面的金融创新基本上还是很匮乏,或者说官方推动的力度不够。
据了解,前海的金融创新目标主要包括:支持前海构建跨境人民币业务创新实验区;探索试点跨境贷款;支持前海企业赴港发行人民币债券;支持设立前海股权投资母基金;支持外资股权投资基金在前海创新发展;支持在CEPA框架下适当降低香港金融企业准入条件;支持前海试点设立创新性金融机构和要素交易平台;支持境内外金融机构在前海设立国际性或全国性管理、运营总部。
目前来看,前海除了在跨境人民币业务方面取得部分成绩外,其他多数领域的发展基本上还处于空白。
“对前海要打造现代服务业产业群来说,发展的关键就是金融创新,尤其是毗邻香港这个国际性金融中心,要学习或者能探讨的东西太多太多。 王良享指出。
金融如同血液循环,只有流通顺畅,才能支持其他产业的健康发展。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香港,一方面金融业迅速发展,另一方面带动了贸易物流、旅游、技术支持以及专业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到目前,香港服务业从业人口占全部就业人数的90%。
近水楼台先得月,吸引港资企业来前海投资就成了重中之重。按前海管理局规划,未来希望前海三分之一企业是香港企业,同时,有三分之一的定向对香港企业出让。除此之外,前海还特此制定了前海廉政监督局、前海仲裁法院等接近香港司法体系的法规制度。
一系列相关的制度推进,为前海带来了多大效果?从目前看来,仍然相差甚远。前海管理局副局长汤志江9月26日最新透露,目前,前海注册企业总数已超过14000家,世界500强企业超过50家。而备受关注的港企数量超过550家。前海坦言,香港企业的增长相对缓慢。
上海自贸区的影响
“为什么增长缓慢?一方面是受上海自贸区的冲击,前海规划还仅仅是深港合作,而上海自贸区则代表了整个对外开放的试点,包括一些列负面清单等,可以说上海自贸区的定位比前海明确,比如沪港通又直接让香港投资者受益,所以很多企业权衡之后更愿意去上海投资;另一方面,前海的基础设施基本上是从零开始,即便到前海来注册了,到哪里去办公?而且交通等都不方便。一位在前海注册的相关企业负责人向《亚太日报》表示。
前海咨询委员会委员、香港大学中国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宋敏也认可上述观点。他在今年四月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上海自贸区成立后,传递给外界的信息非常清晰——负面清单和国民待遇,但是前海的定位没有一两句话概括出来,让大家一听就很特别。如果只是企业和个人税收优惠,那其他地方也在做,这样在外界看来就不是特别清晰。
“虽然,前海积极在和香港交流,开了很多推介会。但改变还是不大,香港是法治社会,香港的决策者习惯在固定的规则下做事,缺乏长远战略性思维,也缺乏创造规章制度的智慧和经验,他们总是问前海,中央批复了哪些政策,细则是什么。但是在内地,往往是先试验再批准,边做边完善。在宋敏看来,这是另一个主要因素。
即便是现在整个前海注册了一万多家企业,但在廖群看来,基本上都属于空壳公司,意义不大。
关键还是吸引港资企业,如何扭转现状?前海管理局对此也进行了很多尝试,一方面,平均每周赴港针对重点企业上门服务一次,宣传推介前海先行先试政策,了解企业需求;另一方面也在借助外力招商,比如前海合伙人制度,在国内首创行政单位与私营企业混合招商,目前包括引入香港四大会计师事务所等八家企业作为合伙人。
创新型的招商模式是否奏效?仍待时间来证明。
制度壁垒尚待完善
还不止如此,在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授、中国WTO研究院副院长屠新泉看来,前海目前在制度层面还面临两个急需解决的难题。
“一方面,服务业的很大特点是辐射作用,比如香港的一个律师事务所在前海设个点,它可以为谁服务?它是为前海的企业服务,还是为深圳或者为全国的企业服务?如果它可以为全国的企业服务,它设在上海不一样嘛?如果只能为前海的企业服务,那又存在局限性;另一方面,如果是香港的企业过来,比如律师行业,是遵照全国的关于律师行业法律规则,还是前海特定的制度?这些细节目前也都没有。 屠新泉向《亚太日报》明确指出。
他强调,前海若想吸引港资企业,很关键不是一个简单的开放问题,而是要改标准、改规则。
“比如香港的律师事务所到前海,要允许香港律师执照的人在这里营业,那才有价值。如果非要通过中国司法考试的话,那就没意义了。金融业可能更严重,比如在前海设个分行,到底是能为北京的客户服务还是只能为前海的客户服务?从技术上来说都可以做到,但是要明确能为谁服务,如果仅仅为前海的服务,那不就是一个小支行吗?所以,必须要解决技术与制度的问题。
香港资深金融及投资银行家温天纳也认为,市场上许多人关注的是客户群体是不是只局限于前海,毕竟十几平方公里的面积对企业经营来说未免太小。
前海未来发展可期
资本管制下金融创新不足、上海自贸区的迎面竞争以及制度方面的尚待完善成为了制约前海当前发展的主要障碍。如何解决这些难题?前海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香港大学讲座教授叶嘉安在接受《亚太日报》采访时提出了三点建议。
第一、要明确规划把前海打造为南方的金融中心。可以采取集中经济的模式,香港可以作为中国企业国际化的“国际总部,前海可以作为港资企业以及外资企业进军广东、珠三角或者南方市场的“窗口,两者可以产生互补作用,即所谓的“前台后店,前台是前海,后店是香港,深圳的优势是内联,香港的优势是其专业服务基础和外联的优势。
第二、在交通枢纽方面,要尽快把“港深西部快速轨道建立起来。目前香港人来前海在交通方面多有不便,按照之前的设想,是从香港机场与深圳机场形成快速轨道,前海设立中途站,但目前这方面受香港的影响短期难以完成,希望这方面能尽快得到落实,在修轨道的资金方面,是不是中央可以予以多一些支持。
第三、在现有交通枢纽难以建成之际,可以给予在前海注册的企业人士提供香港深圳过关的特殊通道,目前即便是自由行的过关,花时间也基本上要超过半个小时,要在细节方面给予在前海投资的企业更多便利,让他们能真正感受到前海对香港的重视。
整体来看,叶嘉安并不觉得前海的发展缓慢。他认为,规划一个CBD需要花费很长时间,比如1992年规划浦东新区的时候,也没有多少人看好。前海现在还处于基础设施建设阶段,不能指望短时间就发展起来。
他还指出,对目前前海来说,可以借鉴之前浦东的经验,可以把先把国企拉过来,先形成一定的集体经济效应,这样再吸引港资企业 。
温天纳相对也看好前海的未来。他认为,前海是不容忽略的关键腹地,从未来的规模增长来说,无论是人民币国际化,还是深港服务业的互补合作,或者是相关金融体系的融合,前海的地理优势都无可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