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贫困户脱贫难度有所增大,尤其是疫情较重地区的脱贫攻坚工作受到一定影响。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赵皖平建议,2020年新增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对疫情较重地区应适当倾斜,还要根据各地区现实情况酌情考虑增加人力支持。
此前在5月18日,国新办举行发布会,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刘永富介绍,当前贫困劳动力外出务工已达去年外出务工总数的95.4%,扶贫龙头企业复工率97.5%、扶贫车间复工率97%、扶贫项目开工率82%。
“疫情对脱贫攻坚的影响正在逐步克服,不会改变脱贫攻坚大局。”刘永富说,我国脱贫攻坚的目标任务不变,决不因疫情而留下锅底;现行扶贫标准不变,既不降低也不拔高;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时间节点不变,既不推迟也不提前。
对此,常年聚焦“三农”领域的赵皖平代表提交《新冠疫情对实现全面脱贫的影响分析及政策建议》表示,2020年作为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突发疫情导致从中央到地方的脱贫攻坚工作进程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扰乱,一方面,相当一部分工作不得不暂缓、顺延,扶贫工作节奏被打乱;另一方面,疫情结束后,部分地区为求加快工作进度,不排除可能会造成扶贫质量下降的风险。
他指出,到目前为止尚未脱贫的贫困户属于脱贫难度非常大的群体,其致贫原因较难解决。而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则成为叠加在原有致贫因素上的又一个风险因子,导致贫困治理问题更加复杂,并可能产生放大效应,使得本就存在很大困难的脱贫工作更增添难度。
“受影响的主要是第一季度,因为外出务工受到限制,长三角、珠三角很多外贸企业停工,依靠劳务收入维持生活的贫困户,以及属于脱贫户的农村劳动力受到较大影响。另外,近期很多地方官员尤其是一些贫困县的官员进行直播带货,也是因为疫情后期,整个农产品往外输出的难度加大了,这些都增加了贫困户脱贫的难度。”赵皖平对界面新闻说。
赵皖平在建议中进一步分析称,已脱贫人口较易受到冲击,需高度警惕可能造成的返贫问题。由于受脱贫不稳定和偶发因素的双重影响,已脱贫人口尚未完全摆脱脆弱性的困扰,抵御风险能力偏弱,脱贫后存在返贫的潜在可能。
此外,赵皖平对界面新闻表示,在脱贫工作中,“边缘户”也是需要社会关注的群体。现实中,贫困“边缘户”的年人均纯收入在国家脱贫线上下摆动、处于相对贫困的状态。
赵皖平指出,“边缘户”的弱质性、摇摆性特征决定其可能在此次疫情的影响下存在着致贫的高风险性。疫情的发生将主要从健康和收入两方面对其产生较大不利影响,可能会致使部分距离贫困线近在咫尺,生活基础并不牢固的“边缘户”滑入贫困户之列,诱发新增贫困人口数量上升的风险。
“我们需要加强对‘边缘户’的监测,虽然他们不是贫困户,按照现行标准,边缘户达不到贫困户标准,但可能会存在教育致贫、疾病致贫的情况出现,边缘户也是个比较大的群体,需要重点关注。”赵皖平说。
赵皖平还建议,中央根据疫情发展态势及时对今年脱贫攻坚总体部署进行动态调整,对于疫情较重地区,不仅2020年新增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要适当倾斜,而且要根据各地区现实情况酌情考虑增加人力支持,必要情况下可以通过增派专项小组或者工作队的方式支援疫情特别严重地区扶贫工作的开展。
“疫情比较重的地区,如湖北省,虽然不属于三区三州,但是今年也可以实施三区三州的一些政策,实际上恩施州等地也有很多贫困地区,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应适当倾斜,给予更多的关注。”赵皖平说。
虽然疫情增加了全面脱贫的难度,但中国的脱贫目标任务不会改变,赵皖平表示自己对脱贫攻坚工作的开展也有绝对的信心,“在后扶贫时代,我们还应该考虑巩固脱贫户的基础,加强科学的预警和监测,提升疫病防控能力。”
为此,赵皖平提出建议,未来我国应将重大疫情防控、公共卫生应急管理嵌入贫困治理,建立稳定脱贫长效机制。具体包括三个嵌入环节,一是将国家生物安全风险防控和治理体系等嵌入到养殖业中,进一步规范养殖业,强化生物风险防控。
二是将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等嵌入到医疗体系中,夯实城乡医疗卫生基础,建立长效、可持续的医疗保障体系,提高基层医疗应对重大突发疫情的能力。
三是将应急物资保障体系等嵌入到战略物资的生产布局规划中,加快完善战略物资储备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