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机可以成为“农业走出去”的先锋

text

【亚太日报讯】——访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院长李树君

  

随着国内外环境条件变化和长期粗放式经营积累的深层次矛盾逐步显现,国内主要农产品生产成本在不断上升,农业生态环境受损,耕地、淡水等资源紧张。如何实现中国农业走出去这个战略迫在眉睫。

“‘农业走出去’是国家战略层面的需要,也是中国农机企业的一个重要机遇。近日,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李树君院长就“中国农业走出去这个话题,对记者表达了以上观点。

  

1“农业走出去是一个系统化工程

李树君说:“农业走出去不是圈几万亩甚至几十万亩地那么简单的事,不是说有了地农业就走出去了。在国外圈地需要国家战略层面协调。如日本在海外屯田,就是国家补贴企业去巴西搞农场。我们国家也要尽快制定措施鼓励央企先走出去。

李树君经常去非洲考察,他说,非洲农业水平比较低,种植养殖加工水平处于很落后的状态。因此,农业如走进非洲还是要先从最基础的种植业开始,而且还不一定用最先进的设备,因为非洲人的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很低,再逐步发展到有一定规模的养殖业。比如像埃塞俄比亚,这个国家的养牛量非洲第一,但由于是散养,没有人工种植的饲草饲料,也没有育肥技术,牛就小而瘦。在这方面,农机可以先行一步。用中国的农机去发展非洲的规模化种植、养殖业和加工业。同时,到国外搞农业并不是一家企业能做的,比如说种子、化肥等所有的行业都得联合起来,要把相关的大学、院所和企业组织起来。所以,农业走出去是一个系统工程,这是因为农业生产是一个非常大的系统;养殖也是一大系统,如防疫问题、种牛的引进问题,都有法律规定,不是什么牛都可以弄到非洲去。

目前,中国农机工业虽然是全球制造老大,但却是中低端产能过剩,高端产能不足。中国的农业机械有良好的性能价格比,在非洲国家有很强的竞争力。基于这种情况,农机企业走进最需要实现农业机械化生产的非洲国家,既解决了非洲的粮食问题,又对中国的粮食安全有帮助。此外,“农业走出去还能解决国内整个农业行业的过剩生产能力问题。

2让“小王庄模式在海外开花结果

显然,农机企业走出去不仅仅是卖机械那么简单,这既然是一个系统化工程,那就得有一个成熟的农业全产业链机械化运作模式。中国农机院所创建的“小王庄模式就为“农业走出去提供了一个模版。“小王庄模式即小王庄北京农机试验站是集种植、养殖、农产品和食品加工于一体的生态农业基地,围绕奶牛场所创建的全程机械化的现代农业模式,它集成了先进的农机技术装备,包括土壤养分检测、植物生理生态监测、虫情检测、水肥药定位变量施用等信息化和智能化技术和手段,有效提升农业机械化装备产品的效率和精准程度。

试验站近1700亩土地实现了生产、生态、生活的有机循环和现代科技与生态农业的有机结合,构建形成了涵括种植机械化、养殖智能化、食品有机化、剩余物资源化的“从农田到餐桌的整个系统现代农业产业链,成为了增产增效并重、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生产生态协调的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现代农业的典型示范。

2009年,中国农机院按照“小王庄模式承建了津巴布韦农业技术示范中心,成为中国援助非洲14个农业技术示范中心之中建设速度最快、质量最好的中心,体现了中国农业工程综合技术优势,探索了“走进非洲新模式,提升了在非洲的影响力。现代农业技术示范中心的建设,改变了中国农机企业过去只是做贸易卖产品的方式,通过示范中心把整套的技术、整套的装备输送出去,不仅卖装备,还帮助对方建立现代农业设施和农场,形成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一体化,是从田间到餐桌三位一体的全产业链模式,不仅解决非洲的粮食问题,也为“农业走出去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李树君称,农机院作为一家国有农机企业,会充分利用国际交流的平台,在走出去的同时,注重社会效益,以推进国家战略为己任,同时拓展发展企业空间,做好、做强企业。(记者 刘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