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為何淪為世界舞臺配角

新華國際

text

【亞太日報訊】據新華國際報導,奧地利《新聞報》日前發表文章稱,當一名俄羅斯政府代表在2013年9月為回應倫敦的批評而嘲諷英國只是一個“無人傾聽的小島時,英國大為憤怒。時隔不到兩年,這一說法成了對英國外交政策的準確分析。

說英國對外發聲無人傾聽這有些誇張,畢竟英國是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全球熱點問題英國也都有參與。但說英國在全球舞臺中淪為配角應該不為過。這些年來,英國參與國際事務的熱度下降,對歐盟若即若離,總是跟在美國後面,說話的分量和影響力都越來越小。

根據英國議會的數據:在打擊“伊斯蘭國組織的戰鬥中,作為繼法國之後歐洲第二大軍事力量的英國只實施了6%的空襲。在庫爾德地區以外的伊拉克有400名澳大利亞人、280名義大利人和300名西班牙人擔任軍事顧問,而倫敦只派遣了3人。

保守的英國議會防務委員會主席羅裏·斯圖爾特把本國政府說得一無是處。他將首相卡梅倫政府的外交政策描述為“極度簡陋。而前北約指揮官理查德·希雷夫說,卡梅倫在烏克蘭危機中只是一個“配角,他使英國在“外交政策上失去重要性。英國議會上議院的一份報告則批評政府“像夢遊者一般走向了烏克蘭危機。

在對外政策上,通常是美國說啥,英國就跟著表態,毫無主角感。而即使在歐洲內部,英國的地位也有下降趨勢。

《新聞報》文章認為,卡梅倫的政策使他在自我孤立的道路上越走越遠———從保守黨退出歐洲人民黨議會黨團到宣稱對英國是否繼續留在歐盟進行全民公投。倫敦智庫歐洲改革中心的伊恩·邦德認為:“我們越是沉迷於悲觀地看待歐洲,就越不想建設性地參與其中。

在大英帝國終結後,時任美國國務卿迪安·艾奇遜在1962年說:“英國失去了帝國地位,卻還沒找到自己的角色。50多年後倫敦的人們依舊在尋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