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中國低通脹的優勢 謹防貨幣政策推動“壞泡沫”

亚太日报

text

【亞太日報 李哲】1月9日,統計局發佈數據稱,12月份,全國居民消費價格總水準同比上漲1.5%。其中,城市上漲1.6%,農村上漲1.3%;食品價格上漲2.9%,非食品價格上漲0.8%;消費品價格上漲1.4%,服務價格上漲1.8%。2014年,全國居民消費價格總水準比上年上漲2.0%。

華泰證券首席經濟學家俞平康在發給《亞太日報》的研究觀點中指出,CPI持續的低位走勢中有兩個因素在邊際上壓制了物價上漲。其一是豬肉價格的走低壓制了食品價格,近幾個月豬肉價格未體現出往年的季節性效應而上漲,這其中一方面是因為消費需求比較低迷,5月份以來從食品到非食品價格、消費品到服務品價格都形成獨立下跌的通道,說明物價的下跌不是結構性的,是增長預期下行導致的需求全面的疲軟,另一方面原因是機構化養殖後供給端對於議價權的爭奪傾向更強了,所以壓欄惜售的情況時有發生,而又因為上半年豬肉收儲已經發生,下半年政策操作空間不大,所以導致一些時點上供需出現結構性的失衡,壓低了肉價。

CPI:2015年“低通脹形勢利好企業

其二、原油價格的下跌對非食品價格形成壓制,過去的6個月中原油價格暴跌57%,這其中需求疲軟和地緣政治因素的都有一定的影響,國內油價12連跌,發改委不可能每次都通過上調消費稅去對沖,這樣做也很沒道理。從石油開採成本方面去考慮,可能目前的油價離成本也不是太遠了,中國葉岩氣產量預期下降、OPEC成員國或減產、美國鑽井數下滑這些因素可能對油價逐漸形成支撐,但大宗商品易跌難漲的屬性可能決定了即使反彈也不好有什麼力度。

摩根士丹利華鑫證券副總裁、高級經濟學家章俊也向《亞太日報》指出,2014年全年通脹為2%,遠低於年初政府設定的3.5%的目標值,不出意外的話是2014年實際值偏離度最大的宏觀經濟指標。這側面說明監管層對2014年通脹形勢更多的是關注上行風險,而非實際看到的下行風險。伴隨著經濟增長疲軟和原油等大宗商品價格跳水,低通脹已經成為2015年全球經濟主要的敵人。

“預期2015年國內通脹水準依舊將維持在低位,成為貨幣政策寬鬆的主要推動力,通脹和貨幣政策立場的邏輯關係已經從之前的“通脹下行為貨幣政策寬鬆提供空間轉向“貨幣寬鬆應對通縮風險上行。預測明年CPI全年平均水準略高於今年2.0%的預測將在2.1%左右,而政府會相應下調通脹目標值至2.5%-3%左右,而上游生產資料價格指數PPI在3季度之前將依舊在負區間內徘徊。2015年“低通脹形勢將為政府加快推進能源、交通等價格改革創造條件,這將有助於形成資源配置的市場競爭機制進行,長期來看有利於企業競爭力的提升。章俊認為。

對於2015年在貨幣政策方面,俞平康與章俊觀點也頗為一致。

貨幣政策寬鬆的毒素:“好泡沫與“壞泡沫

俞平康認為,在低迷的物價資料下央行短期內推行降准等全面寬鬆政策的概率在增加,在沒有失業資料的條件下央行會緊盯目前面對的通縮風險,這也是目前時點上更好的選擇。若短期內降准等政策如預期出現將顯著利好房地產和金融等板塊及債券市場,同時一行三會將繼續引導資本市場暴漲局面和防控資本外流的風險,例如近期有加速跡象的IPO發行和對於人民幣匯率的引導可能都是一些鋪墊;另一方面,也不排除央行繼續收斂寬鬆政策而主要還是通過對信貸的引導來支援實體經濟,但從目前的經濟資料趨勢和一些高頻資料來看,經濟短期內自發改善的可能性幾乎不存在,那麼很快將要面對的必然是比較誇張的低迷經濟資料,寬鬆預期的落空和後續經濟資料的超預期下行可能給資本市場帶來比較顯著的負面影響。

章俊也強調,在實體經濟復蘇不確定性持續的情況下,大量的流動性湧入了銀行間市場和債券市場,造成了銀行間市場利率和債券市場收益率出現大幅回落。更為出乎監管層預期的是,對央行未來貨幣政策寬鬆的預期導致投資者風險偏好顯著上升,沉寂已久的A股市場大幅上漲,並且融資融券金額飆升說明投資者在本輪交易中大量使用杠杆。結果是在短短的一個月時間內A股指數漲幅超過50%,A股市場從之前的長期熊市瞬間切換為牛氣沖天,並有泡沫化的風險。這也導致央行面對持續疲軟的經濟資料而在後續寬鬆政策的出臺上有所顧忌。

章俊進一步分析,泡沫從國家上分為“壞泡沫與“好泡沫。具體而言,類似的房地產和股市等資產價格泡沫不僅在經濟轉型過程中屢見不鮮,而日本90年代的泡沫經濟最為典型。面對經濟轉型過程中經濟增速下降和日元升值的雙重壓力,日本央行從1986年1月到1987年2月連續五次降低利率,把中央銀行貼現率從5%降低到2.5%。在市場缺乏有利投資機會的情況下,寬鬆貨幣政策造成了大量過剩流動性湧入股票市場和房地產市場推高資產價格形成泡沫。而日本央行在1990年跟隨美聯儲重新進入加息軌道則直接刺破了資產泡沫,使得日本經濟陷入了“失去的十年。這種由流動性推動產生的單純的資產價格泡沫,對經濟增長的破壞力可見一斑,這也就是所定義的“壞泡沫。

好泡沫的案例則是美國。從1995年開始,美國製造業受到“強勢美元政策的沉重打擊而一蹶不振,而同期美聯儲的低利率政策加上全球資本持續流入美國,從而造成美國國內流動性過剩。當時互聯網科技的突破讓過剩流動性找到了方向,大量互聯網科技公司獲得巨額融資,而且股價扶搖直上。不僅納斯達克指數的每年增幅在40%以上,連標普500中也出現了美國線上,雅虎以及環球電訊這樣的科技巨無霸公司,而亞馬遜公司的股票市值竟與通用公司的市值幾乎相當。1999年底開始,美聯儲為了防止經濟過熱而開始加息直接刺破了已經被吹的過大的“互聯網科技泡沫。

“雖然過程中由於過度投機而產生泡沫,但不可否認的是對之後的美國經濟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雖然泡沫破裂之後,大量的互聯網公司破產倒閉,但互聯網科技這種全新的生產力的潛力得到了認識,也為之後類似google這樣的互聯網企業在美國的誕生並成就美國成為全球互聯網科技的領導者奠定基礎。章俊說起。

章俊整體認為:就資本市場而言,資產價格泡沫形成背後的邏輯往往是說新經濟將極大的提高勞動生產率從而證明高估值的合理性。但實際上,在低利率的轉型經濟環境中往往很難分辨“過剩流動性催生的資產價格泡沫和“經濟增長獲得新的著力點並由此產生的反映經濟基本面的股市繁榮。鑒於日本資產泡沫的教訓,監管層要高度關注寬鬆貨幣政策的流向,更多的引導流動性進入實體經濟,謹防經濟轉型過程中出現流動性催生的單純的資產價格泡沫,也就是“壞泡沫。當然,對於投資“新經濟而產生的“好泡沫,也需要在一定程度上防範過度投機造成泡沫破裂之後對經濟的過度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