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大咖"齊聚香港 "把脈"亞洲基礎設施建設

新華社

text

【亞太日報訊】(記者淡然)博鰲亞洲論壇金融合作會議5日在香港舉行,會議的一個重要議題為亞洲基礎設施建設。與會嘉賓普遍認為,各國公營機構和私人資本在基建項目上合作空間巨大,香港在其中扮演重要的“聯絡人”角色。

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亞投行)行長金立群表示,目前亞洲市場的流動性較為理想,但存款率高,投資比例較低。受基礎設施水準的限制,亞洲市場相對分散。許多亞洲新興經濟體的發展經驗顯示,基礎設施建設對提高民眾生活品質和改善環境起到重要作用。

金立群表示,亞投行與世界銀行、亞洲開發銀行等國際金融機構不是競爭關係,各方存在巨大合作空間,應努力尋找合作途徑,更好推動基礎設施建設。

他指出,亞投行聯合融資的首批項目規模超過5億美元,其中有三個項目與世界銀行、亞洲開發銀行以及歐洲復興開發銀行合作。

金立群透露,目前有30多個國家有意於今年9月底提交申請,成為亞投行成員。

7月5日,嘉賓在進行分組討論。新華社記者 呂小煒 攝

國際金融公司執行副總裁兼首席執行官菲利普·勒奧魯強調,基礎設施建設需要私營部門和私人資本的參與。各國政府應為此創造公平的競爭環境,包括法律環境、金融環境和監管環境。

勒奧魯認為,在氣候變化的大背景下,基礎設施建設要重視綠色環保,開發和使用風能、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智能電網、綠色科技等,將企業盈利、環境保護、個人生活品質有機結合起來。

亞洲開發銀行(亞行)副行長史蒂芬·格羅夫指出,亞行此前估計亞洲基礎設施建設的資金缺口為8萬億美元。今年年底,亞行將對此數據進行重新評估,預計會有較大幅度的上調。

格羅夫認為,在亞洲,有基建需求的國家很難獲得所需的銀行貸款,債券市場亦不夠成熟,私營部門參與力度有限,因此政府在發展債券市場、提高市場透明度等方面扮演著重要角色。

中國進出口銀行董事長胡曉煉則指出,在投資“一帶一路”沿線基礎設施項目時,應聚焦雙方利益融合點,有效啣接戰略發展目標,這也是“一帶一路”倡議中“共商、共建、共享”原則的體現。

她說,中國進出口銀行在提供融資過程中始終強調 “南南合作”精神,重在互利共贏,資金不是單方面的援助,項目本身還要具有經濟效益,財務上具有可持續性,才能既支持當地經濟發展,又保證資金的安全性。

關於基建投資中的項目選擇,胡曉煉認為,考察一個項目時,應該把項目自身效益和它所能帶動的成長結合起來考慮,把政策性金融和商業性金融結合起來,把直接收益和長遠利益結合起來。

國家開發銀行副董事長兼行長鄭之傑指出,“一帶一路”基礎設施項目往往具有工程建設條件複雜、技術要求高、跨境協商難度大、建設週期長、資金需求量大、投資回報率低的特點,融資瓶頸比較突出。此外,“一帶一路”沿線主要是發展中國家,財政實力相對偏弱,法律政策環境差異較大,因此亟需發揮開發性金融的作用,在沿線基礎設施建設方面提供融資等方面的支持。

高盛集團亞太區總裁賀啟新指出,他不認為亞洲基建面臨巨大資金缺口。實際上,很多國際投資者正熱切尋找基建項目進行投資。對投資者來說,最重要的考慮因素是項目所在國政府在項目開展過程中能否保持清晰性、透明性和明確性。

此外,在當天的討論中,與會嘉賓一致認為,香港擁有獨特優勢,可以在“一帶一路”沿線基礎設施建設中擔當重要角色。

胡曉煉指出,香港可以發揮資金融通和資金配置中心、信息匯集和信息交流中心、以及金融服務中心和創新中心的作用。她強調,在此過程中,各方必須齊心協力,這些作用才能發揮出來。

史蒂芬·格羅夫則認為,香港不僅可以成為中國內地與國際金融市場的“超級聯絡人”,還可以成為政界、企業界、學術界以及國際金融機構等的全方位“聯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