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夏威夷│重返珍珠港(上篇)

亞太日報

text

文│亞太日報專欄作者 杜白羽

太平洋上的珍珠港,因盛產優質珍珠而得名,是夏威夷最大的天然港口。開車從檀香山市區一路向西走,半小時順暢車程,不經意間,天際彩虹抬頭即見,隱約若現的雙彩虹,不時伴你走一段。

看到白色圓球型的碩大“珍珠”,就可以停車了。這一軍事雷達設施,如一顆平靜安詳的珍珠。你來到了珍珠港。

珍珠港的天,和瓦胡島別處一樣湛藍,戰火煙雲的痕跡遙不可覓。空氣浸透雞蛋樹的花香,嗅不到一絲特殊歷史地理標賦予的凝重沉鬱。

各國遊客來此尋訪歷史:從美國本土來的家庭,中國旅行團,夏威夷原住民學生,還有黑人運動員代表團。不似Waikiki沙灘,來這裏的日本人很少。這是日本不願憑弔的戰場,雖說贏了珍珠港一役,卻命定了失敗結局。

訪學期間,我三次來到珍珠港:一次隨觀覽船深入珍珠港口,登上全艦覆沒的“亞利桑那”號,一次參觀展覽館、深入“珍珠港復仇號”鮑芬潛艇,一次在接受日本戰敗投降的“密蘇裏”號甲板上,和當年服役的老兵慶祝二戰勝利70周年。

歷史重現

在遺跡公園裏遠眺,可以看見港灣右側白色的“亞利桑那”號紀念館,遠方的“密蘇裏”號日本受降戰艦。

平靜港灣與日本野心,崩崩崩,在一個懈怠悠閒的星期天清晨,日軍一波未平、一波又襲,面向全瓦胡島的空中轟炸,炸毀了美國太平洋艦隊,炸出美國按捺已久的怒氣。太平洋戰役從此爆發。

一段二十分鐘的紀實影片,重現了當年日本偷襲珍珠港的歷史煙雲。從歷史的沉船中打撈起回憶,感官追隨今日的平靜而動,當年場景逐一再現。

1941年12月7日淩晨,日軍從六艘航空母艦上起飛的第一攻擊波183架飛機,穿雲破霧,迎著旭日,撲向珍珠港。7時53分,發回“虎、虎、虎”的信號,報告奇襲成功。正在艦上升國旗的美軍軍樂隊,被頭上丟下的炸彈驚醒。海軍發出“珍珠港受空襲,這不是演習!”的警告。

8:54分,第二攻擊波的168架飛機發動攻擊。倉促應戰的美軍損失慘重,8艘戰列艦中,4艘被擊沉,一艘擱淺,其餘受重創;6艘巡洋艦和3艘驅逐艦被擊傷,188架飛機被擊毀,數千官兵傷亡。而日軍只損失了29架飛機,55名飛行員以及2艘潛艇。

1941年12月7日,成為美國的“國恥日”。美國廣播電臺反復廣播:“珍珠港遭到偷襲!”美國總統羅斯福大聲疾呼:“必須記住這個奇恥大辱的日子!”

原本意見不齊的美國立刻全體動員,舉國上下團結一致,激發了美國幾代人的愛國熱情。珍珠港事件後,美國雄厚的工業和服務經濟投入二戰,此後盟軍的勝利和美國在國際政治上的支配性地位都是由此及彼的。

多媒體展示館裏,展示了二戰史料、戰艦規模和歷史照片,分別講述了日本和美國在戰前的社會、經濟和民生。日本飛行隊隊員照片上寫著一行字:精心策劃和精密實施,像馴馬師駕馭馬一樣,熟練操控。

“美日對彼此都認識不清。都想理解對方的意圖,都想要軍事行動前有預告,通過合法和間諜的方式收集情報。”

夏威夷東距美國西海岸,西距日本,西南到諸島群,北到阿拉斯加和白令海峽,都在2000海裏到3500海裏之間。作為太平洋軍事基地的戰略要塞,夏威夷成為當年崛起中的太平洋強國美國和日本的必爭之地。

二戰前,夏威夷人口中有40%是第一代日本移民,有13萬之眾,日本妄圖吞併夏威夷王國。1898年,美國總統麥金利簽署決議,將夏威夷納入美國版圖。美國和日本在夏威夷問題上的爭端,為日後美日矛盾激化並最終演化成戰爭埋下隱患。

二戰爆發後,日本戰時經濟難以維繼,“南進”戰略向東南亞掠奪資源以支撐對華戰爭,遭遇美英對其經濟封鎖。美國向日本禁運原油,日本擴張受到了美國限制,視美國太平洋艦隊為其主要威脅。

冒險家山本五十六,提出偷襲珍珠港的設想:“猛擊敵主力艦隊,置美國海軍及美國國民於無可挽救之地,使其士氣沮喪。從而佔據東亞之要障,確保不敗之地,以此來建設“大東亞共榮圈”……

“It’s now or never”。機不可失,失不再來,“毫無勝算又非打不可”,日本邁出了毀滅和自我毀滅的瘋狂一步。

在日美合拍的電影《虎!虎!虎!》中,山本五十六說:“我恐怕已喚醒了一個沉睡的巨人,他正怒不可遏。”

相關鏈接:

我的夏威夷│東西方文化:一條蜈蚣撕開的裂口

我的夏威夷│親歷美國醫療之“痛”

我的夏威夷│天堂裏,為何流浪?(上篇)

我的夏威夷│夏威夷是美國的?(上篇)

我的夏威夷│給美國軍人講“一帶一路”(上篇)

我的夏威夷│與奧巴馬“擦肩而過”(上篇)

我的夏威夷│對一張照片的求解

我的夏威夷│美國二戰老兵的眼淚(上篇)

作者簡介:

杜白羽,新華社記者。2012年-2014年常駐平壤,其報導為讀者帶來了不一樣的真實朝鮮,著有紀實散文《我的平壤故事》、隨筆攝影集《朝鮮印象》。

2015年-2016年由新華社公派前往美國國會下屬智庫東西方中心、夏威夷大學訪學交流。

亞太日報獨家推出《我的夏威夷》專欄連載,跟隨白羽的文字感知太平洋“藍色天堂”的多元文化和中美社會文化風情。

(來源:亞太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