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称,才不过一周前,多家国际媒体报道了中国这两个多月来出现的又一个“共享”概念产品——“共享睡眠舱”如何受到民众尤其是上班族的青睐。岂料,这款顿时火爆的新产品这两天却突然被叫停。
据新加坡《联合早报》网站7月20日报道,“共享睡眠舱”瞄准的是生活奔波劳累的上班族,让需要午睡的他们有个补觉的舒适地方。
它的外观像太空舱,长约2米、宽约1米,里面装有电风扇、阅读灯、USB接口、充电插座、免费无线网络等等,它的使用流程和共享脚踏车相似,用户只需扫描舱门上的二维码,就可将门打开,入舱计时休息。收费分时段设置,30分钟起睡,高峰期每半小时10元,非高峰期每半小时6元。
与此同时,“共享睡眠舱”没有服务员,没有押金,没有额外计费,也不用登记身份证,开门就能睡。休息结束后,用户通过扫码付费并将一次性的物品投入回收桶内便可离开。因此,这款新产品自今年5月推出以来,受到许多都市白领的欢迎,刷爆了网络,在北京推出没多久之后,便迅速在上海和成都火了起来。
支持者认为,“共享睡眠舱”的设施相当齐全,设在办公楼也很方便,使用程序十分简单。尤其对于常常熬夜的上班族来说,中午能有个像样的地方午睡,有助于恢复精力,高效投入到下半天的工作中去,同时又可避免打扰到其他同事。不少体验过的市民也给予好评,认为若能有效推广,势必成为上班族的刚需。
质疑者则担心,“共享睡眠舱”的密闭空间太小太压抑,没有安全感,财产安全与个人隐私也得不到保障,并批评其隔音、卫生和消防等方面有待改进。还有人认为它其实就是升级版的“胶囊旅馆”,并且担忧它可能存在涉黄、涉毒等隐患。
报道称,或因如此,北京、上海和成都的“共享睡眠舱”连日来不是被警方查封,就是主动暂停营业。其中,上海警方解释,这个新生事物尚未获得消防许可,也没有宾旅馆特种行业经营许可。公司负责人承诺进行整改,并在取得卫生、消防等有关部门许可后正式上线。
报道称,无论如何,有别于共享脚踏车边发展边管理的模式,“共享睡眠舱”一问世就被盯上,没有享受到其他共享产品的发展缓冲期,显示官方已经初步认定它触及了监管底线,而且认为它所提供的就是传统的住宿服务,其实与分时租赁或钟点酒店没有多大区别。
也有不少人质疑“共享睡眠舱”根本不属于共享经济的范畴,是新瓶装旧酒,披上“共享”的外衣只是为了迎合共享经济的潮流甚至绕开监管要求。何况,严格来说,真正意义上的共享,应该是用户通过移动科技将自己的房间租赁出去,实现陌生人之间对闲置资源的分享。
报道称,但事实上,从至今的业态发展来看,无论是共享睡眠舱,还是共享雨伞、共享充电宝等等雨后春笋般冒出的“共享”产品,相关企业往往都不是将闲置资源进行分享,而是购置一批又一批的物品后将之租赁出去,显然与共享经济沾不上边。以“共享”为噱头发展出的各类产品,其实违背了共享概念的宗旨——强化使用权、弱化拥有权,非但没有释放闲置资源的价值,反而还可能造成更多的资源浪费。
(来源:参考消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