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哈爾濱7月4日電
題:中俄聯手為深化經貿合作打造“新引擎”
新華社記者
耿銳斌
辛林霞
王子辰
以“新機遇、新平臺”為主題的首屆中國——俄羅斯博覽會4日在哈爾濱圓滿落幕。通過兩國政府的首度聯手,已連續舉辦24屆的中國哈爾濱國際經濟貿易洽談會(哈洽會)再度升級,成為促進雙方全面深化經貿合作的“新引擎”。
俄羅斯12個部委和約30個州區的官員,及俄技術集團、鋁業集團、聯合飛機製造集團、統一國際電力集團、基礎元素集團等大型企業代表參加了為期5天的展會。據中俄博覽會組委會提供的數據顯示,截至4日,黑龍江省共簽訂進出口合同31.5億美元,簽訂經濟技術合作項目260項,合同利用外資及黑龍江省外資金683.35億元人民幣。
中國社會科學院歐亞所所長李永全認為,中俄面臨全面深化經貿合作關係的新機遇。從哈洽會到中俄博覽會的轉變,是雙方致力加強務實合作的直接體現。
努力推動雙邊貿易額在2015年前達到1000億美元,在2020年前達到2000億美元;保障貿易平衡,優化貿易結構,大力增加相互投資,提高新技術領域合作效率,推進地方合作等,成為中俄在擴大務實合作過程中面臨的共同問題。
“北斗”與“格洛納斯”衛星導航系統成功“牽手”是首屆中俄博覽會的亮點之一。根據雙方正式簽署的合作諒解備忘錄,中俄將在互建地面觀測站等方面開展深度合作。此舉被視為落實兩國元首會晤共識,推進戰略性大項目合作的一項重要成果。
專家認為,隨著中俄全面戰略協作夥伴關係進入新階段,兩國地方政府和企業家正面臨擴大雙方合作、實現互利共贏的有利契機。
同俄羅斯多個州區接壤,擁有約3000公里邊境線的黑龍江省處於對俄合作最前沿。一貫以“突出俄羅斯”作為其重要宗旨的哈洽會堪稱中俄經貿合作的“風向標”。
上世紀90年代初,中國商人用蔬菜水果從黑龍江對岸換來了化肥等工業品。伴隨著邊境地區易貨貿易的悄然興起。1990年,中國對蘇聯、東歐國家經濟貿易洽談會在哈爾濱舉辦。
中國的服裝、鞋帽和其他日用品,及俄羅斯的鋼材、化肥一度是兩國間重要貿易商品。然而,缺乏規範的中俄經貿合作在經歷短暫輝煌後很快陷入困頓,進入了調整期。
本世紀初,兩國元首提出在2010年把雙邊貿易額提升至600億-800億美元的目標。經貿發展主旋律的確定幫助雙方經貿合作走出低谷,哈洽會逐漸發展成中國面向東北亞地區的最大展會。
中俄高度政治互信不斷將雙方經貿合作提升至新高度。目前,中國是俄羅斯第一大貿易夥伴和第四大投資來源地,機電行業對提升合作水準開始顯現積極作用,雙方地方合作從邊境地區擴展到兩國內陸地區。在首屆中俄博覽會上,中俄對發展地方合作充滿期待,以促進多邊經貿合作為目標的絲綢之路經濟帶更是引發專家學者的熱議。
專家認為,在全球經濟低迷和其他因素的影響下,中俄經貿合作的外部環境依然嚴峻。雙方需進一步採取切實措施,並充分發揮中俄博覽會的平臺作用。(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