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太日報訊】(記者周潤健)4日是清明節,這一天是中國民間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民俗專家介紹說,作為中國重要的傳統節日,清明節大約開始於周朝,距今2500多年曆史,也堪稱“中國的感恩節”,承載中華“感恩”文化。
據了解,關於“清明”的最早文字記載出於西漢劉安的《淮南子·天文訓》:“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乙,為清明。”
專欄作家、天津市民俗專家由國慶指出,二十四節氣中,演變為節日的主要是清明,已成為二十四個節氣中特別具有人文歷史底蘊的節日。
在中國傳統文化裏,清明節是一個紀念祖先及離世親人的節日,其主要的紀念儀式是掃墓和祭祖。
“上墳掃墓和祭祀祖先,不僅是一種外在形式,其內涵是倡導慎終追遠、敦鄰睦族的孝親傳統和‘感恩’文化。”由國慶說,清明祭掃最根本的目的就是讓後人懷記先人,感恩先人,不忘先人的恩澤,而祭奠最終還是要回歸到對生者的尊重上。“對逝者最好的感恩,就是讓生者活得開心幸福。”
隨著時代的進步和發展,今人對清明節的認識要比以往更為寬泛。清明,除了緬懷追思之外,它還是一個遠足踏青、親近自然的好時機。
由國慶介紹說,清明節前後,芳草始生,油菜花香,楊柳泛綠,郊外野遊,謂之踏青,因此,清明節又叫踏青節。明人在《帝京景物略》中說:“三月清明日……是日簪柳,遊高梁橋,曰踏青。”清人在《都門竹枝詞》中又說:“山花押鬢踏青行,兒女相逢各問名。”
《中國天文年曆》顯示,今年北京時間4月4日16時28分迎來“清明”節氣。專家提醒說,此時節,天氣雖然轉暖,但晝夜溫差較大,公眾應暢情志、定飲食、勤活動。
民俗專家表示,隨著清明被列為國家法定節假日,每年的清明都會形成短途出行和國內賞花踏青旅遊的小高峰。這也恰恰說明,清明節不只是哀思之日,也已經成為一個富有生活情趣、裨益身心健康的節日。(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