緊縮與增長之爭漸升溫

APD NEWS

text

圖為4月20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召開春季會議。 新華社發。

兩位美國學者有關債務問題與經濟增長關係的研究成果近日遭遇學術挑戰,在世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春季會議上也引起專家對財政緊縮與經濟增長的討論。

分析人士認為,在全球經濟復蘇放緩的背景下,放慢財政緊縮步伐似乎正得到更多決策者支持,這或許有利於減輕貨幣政策肩負的刺激增長負擔,減少全球金融穩定風險。

緊縮經濟學遭遇挑戰

2010年,美國智庫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研究員卡門·萊因哈特和哈佛教授肯尼斯·羅格夫發表論文指出,若一個國家公共債務佔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超過90%,經濟增長會大幅減速,這一研究結論被歐美政客作為推行財政緊縮政策的理論依據廣泛引用。

但這一學術成果最近卻被證明是建立在錯誤的數據分析和統計方法之上,再次引發了各界對公共債務、財政緊縮與經濟增長關係的討論。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第一副總裁戴維利普頓在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春季會議期間回答新華社記者提問時說,外界過度解讀了萊因哈特和羅格夫的研究論文,他認為將90%的公共債務比例作為債務問題惡化的臨界點並不存在邏輯支撐。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所長亞當·波森告訴新華社記者,並不存在所謂的公共債務比例臨界點。

儘管歐盟委員會副主席兼經濟與貨幣事務委員奧利·雷恩表示,歐盟不將經濟政策決策建立在單一的研究基礎之上,但他認為歐盟必須繼續進行財政整頓,因為某些國家公共債務水準已經大幅上升。

貨幣政策負擔過重

IMF日前公佈的一項研究顯示,對比過去50年全球經濟經歷四次衰退後的復蘇形勢(1975年、1982年、1991年和2009年),發達經濟體此次金融危機以來的復蘇力度最為疲弱。IMF認為,重要原因之一是此前三次經濟復蘇中,發達經濟體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都非常寬鬆,而此次復蘇中財政政策卻大幅緊縮。

在經濟復蘇疲弱的背景下,財政緊縮政策的推行使得貨幣政策被迫承擔刺激經濟的全部重任。自金融危機以來,主要發達國家央行不僅將基準利率降至接近零的水準,還出臺多輪量化寬鬆政策,承諾無限量購買債券,幾乎已觸及寬鬆貨幣政策的極限,導致發達國家央行資產規模大幅膨脹,也給未來全球金融穩定埋下隱患。

IMF發佈的最新《全球金融穩定報告》警告,發達國家央行最終退出寬鬆貨幣政策時可能出現失誤,造成國際金融市場大幅波動和釀成新的危機。

IMF總裁拉加德在春季會議期間表示,促進經濟增長和創造就業不能只靠單一的政策工具,而需要根據實際情況把財政政策、貨幣政策和結構性改革結合起來。

國際貨幣與金融委員會主席、新加坡財政部長尚達曼特別強調,要更加注重中期的財政整頓和結構性改革,而不是過度依賴貨幣政策。

放慢財政緊縮節奏

IMF在發佈的最新《財政監測報告》中指出,美國、英國等國目前的財政緊縮幅度過大,建議放慢財政調整步伐。IMF預計,今年美國財政赤字相當於國內生產總值的6.5%,較去年下降兩個百分點,財政緊縮幅度為過去30年來最大。

IMF同時建議歐元區國家不要過於關注名義財政赤字目標而忽視了結構性改革。IMF財政事務部主任卡洛·科塔雷利說,當前過於關注名義赤字目標,會導致政府被迫出臺新緊縮措施,這種順週期的政策可能加速經濟下滑。

緊縮經濟學遭遇挑戰之際,兩周來歐元區反對緊縮的聲音開始增多。布魯塞爾歐洲與全球經濟研究所經濟學家岡特拉姆·沃爾夫認為,歐元區財政緊縮步伐將會放慢。他認為,歐盟委員會已就此達成一致,例如希臘實現削減赤字目標的時間已延長兩年。

二十國集團財長和央行行長會議未如預期設置硬性的政府債務削減目標。分析人士認為,這從某種程度上表明決策者擔心大幅緊縮會影響經濟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