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前不久丰田汽车社长丰田章男对电动车“泼冷水”的言论吗
?日前,全球最大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博世(BOSCH)也对电动化转型展开了“炮轰”。
作为与梅赛德斯-奔驰同岁的德国零部件供应商巨头,博世的零件几乎在当下全球的每一辆新车上都有搭载。不仅如此,在中国造车新势力井喷的近3年,博世的LOGO也频繁在各家的供应商大会背景版上占据显著的位置。
然而就是这样一家百年巨头,在面临向由电动车潮引发的移动出行领域转型的时候,也不是一帆风顺且毫无“怨言”的。
日前,博世监事会主席Franz Fehrenbach表示,目前各国政府都在规定最后期限,禁止销售搭载内燃机的新车。对此,Franz Fehrenbach鼓励汽车行业对抗转型。
据德国媒体T3N报道,“Fehrenbach确信电动汽车不利于内燃机,且不利于气候”。Fehrenbach认为“德国工业界应该真正站出来反对它。”
Fehrenbach指出,即使是德国和欧洲普及的电动汽车——与人们经常宣称的相反——并不是“碳中和”的。因为充电电流的产生过程会被忽略,它们需要产生碳排放。
此外,电池的制造也会消耗大量的电力。在亚洲,其中很高的比例还是用燃煤电厂发电。Fehrenbach认为,这些排放在碳排放的信息中是缺失的。
这位监事会主席还表示,电动汽车还有一个基础设施问题,德国需要增加100万个充电站。
这些评论基本上与丰田章男上个月刚刚发表的评论类似。
他们有一个共识,即由于一些地方的电力主要由天然气和煤炭生产,所以电池电动汽车比汽油动力汽车污染更大——不过这一点已经被多项研究证明是错误的。
据外媒分析指出,这不仅在大多数地方已经不准确,而且考虑到随着新部署的可再生能源比煤炭和天然气便宜得多,电网也在迅速变得更加“清洁”,所以关注这个问题也是“短视的”。至于基础设施问题,则更不是问题——甚至是一个商业机会。博世本身在电动化方面的布局就十分充分,他们应该把这看作是一个机会。
事实上,这个问题应该分两方面来看。在一些人口密度小,车库车位充足的国家,基础设施对电动车而言并不是桎梏。但对连燃油车都停车紧张的国家,充电基础设施则显然是最大的问题——至少是之一。
丰田章男和Fehrenbach相继发表的言论表明,汽车行业向电动化的转型不仅扰乱了整车制造商,也扰乱了汽车供应链。
多年来,许多汽车制造商将重点放在发动机、车身和组装上,而汽车内部的大部分零部件则严重依赖供应商。这造就了一些巨头汽车供应商的成功,比如博世。
该公司此前希望通过涉足电动车最重要的零部件之一——电池电芯,来参与到向电动汽车的转型中来。
2017年,博世收购了固态电池初创公司Seeo Inc.,并透露其计划在2020年前将新的电池技术推向市场。50千瓦时的电池组仅重190公斤,但这款电池从未投入量产。
当年晚些时候博世证实,正在考虑投资200亿欧元,到2030年创造200GWh的电池生产能力。此举将使其达到与松下、LG化学、三星SDI和CATL等电池制造商相同的水平,甚至更高。
然而,博世在2018年却宣布不会进行该计划。相反,博世甚至完全剥离了其电池生产资产。对此,博世解释称这项投资 "风险太大",并表示未来仍将在电动传动系统方面的专业领域进行投资。
当下,汽车行业正在被两股潮流撕扯着。一股是以科技爱好者、激进主义者为代表的电动车拥趸;另一方则是丰田、博世这样的传统巨头对电动化持有的冷静克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