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在“人才寶庫”美國“尋寶”

text

新華社華盛頓6月1日電通訊:在“人才寶庫”美國“尋寶”

新華社記者林小春

2013年4月,新晉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第二批“千人計劃”入選者、著名生物學家鄧興旺做出了一個令很多人驚訝的決定——放棄他在耶魯大學的實驗室和終身教授職務,全職回到北京大學任職。

一年之後,身在北京的鄧興旺接受新華社記者電話採訪時,高度肯定中國實施“千人計劃”的必要性:“如果了解一下歷史,你就知道,韓國、新加坡、日本等許多國家當年之所以經濟起步騰飛,就是因為使用了大量在先進國家留學的人才。”

(小標題)人才大量回歸

美國是世界頭號科技強國,也是最大的科研人才“寶庫”,是“千人計劃”引進高層次人才的重要來源。

據統計,2011-2012年度,共有25萬名中國學生和學者在美國各地教育和研究機構中學習和訪問,其中在高等院校就讀的中國內地留學生人數達19.4萬人,連續3年在美國國際學生總數中名列第一。

對於留美學者中近年來涌動的回歸潮,中國駐美大使館科技參贊梅建平深有感受:“這裡的華人華僑學者和留學人員組織了許多協會,據我了解,其中光美國華人生物醫藥科技協會一家,就有20人左右入選了‘千人計劃’。”

隨著中國對科研的支持力度不斷加大,科研環境不斷改善,越來越多像鄧興旺這樣的在美高層次人才選擇回國工作。除了鄧興旺,還包括王曉東、施一公、朱健康等院士級“大拿”。

梅建平說:“這些人才對國內的文化和情況比美國人了解得更多、更深刻,從這麼多年的實踐看,他們有力地促進了國內的科技發展。”

(小標題)搭建回國“橋梁”

在中國政府吸引海外人才回國工作中,中國駐美使領館發揮著重要的橋梁作用。鄧興旺認為,使領館牽線搭橋的作用不可或缺,因為國內有時對國外情況缺乏了解,使領館的推薦使得國內在引進人才過程中能更好地做到有的放矢。

梅建平說:“我們做的最重要的工作,一方面是向海外學者和留學人員介紹國內的需求,給他們提供更多信息;另一方面就是把他們的訴求通過有效渠道傳回國內,比如他們有時會回國搞一些考察訪問,進行一些學術交流,我們去幫他們牽線搭橋。”

以大華府地區(包括美國首都華盛頓特區、馬利蘭州南部和弗吉尼亞州北部)為例,該地區擁有馬利蘭大學、弗吉尼亞大學等知名高校,還有美國最高醫學研究機構——國家衛生研究院。在這一地區的華僑華人專家學者有上千人,在梅建平眼裏,這就是華僑華人學者與人才的一個重要“寶庫”。

他說,他和同事不遺餘力地抓住各種機會在大華府地區進行推介,2013年僅國內有關政策和情況的大型宣講會就舉行過8次,每次的參加人數都在50人以上。

(小標題)解除後顧之憂

梅建平和同事禹庚告訴記者,在美國,引才引智也有一些注意事項。比如說去年他們曾接到一項推薦國家973項目評委的任務,他們按資歷、專業篩選,並諮詢專家本人意見後,推薦了10位,以高校專家為主,而沒有美國國家實驗室裏的科學家。

禹庚說:“美國國家實驗室裏的研究人員到外面去承擔不管什么工作,或者兼任什么職務,都必須經過美國政府批准,而政府一般是不批准的,怕引起利益衝突問題……美國是有很多規矩的,如果違反了美國這邊的規矩,對大家都不好。”

“總之,我們特別強調,積極推動中美兩國的交流,但要遵守所在國的法律。”梅建平說。

協助解決海外人才回國的一些後顧之憂是使領館的重要任務之一。禹庚說,華人學者反映比較多的一個問題是簽證問題,針對這一情況,使領館努力採取措施,為方便他們回國創造便利條件。

梅建平告訴記者,有關情況在不斷改善,“我們特別為科技人才放寬束縛,為他們‘背書’,為促進他們回去做交流合作提供各方面的支持”。(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