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个痴迷于性的社会里,无性恋意味着什么?在美国,关于酷儿的讨论已经越来越开放。但是,即使在酷儿社群中,性与文化对酷儿身体和生活的过度无性化作斗争,仍然是围绕解放的对话的关键。
在《无性恋:欲望、社会和性的意义》( Ace: What Asexuality Reveals About Desire, Society, and the Meaning of Sex )一书中,记者兼科普作家安吉拉·陈用访谈、研究和个人经验提供了一个框架,在一个以“强制性欲”为运作方式的文化中,放松了对关系、情感和性的污名。
“强制性欲”这个词借用自阿德里安娜·里奇(Adrienne Rich)1980年的文章《强制性的异性恋和女同性恋的存在》( Compulsory Heterosexuality and Lesbian Existence ),安吉拉·陈用这个词来描述“认为性欲是普遍的,否则就是不正常的”。性是两个人之间的终极联系的观点,以及性是成熟的标志的说法,几乎总是不会受到质疑。一个对性没有欲望的人,即使他们处于专一的恋爱关系中,也会被认为是强制性欲下的某种问题。即使是最进步的女权主义和酷儿空间,也几乎总是将性解放作为叙事的中心。但是,陈写道,“(我们可以)更批判性地思考这些故事是否是真实的,如果是的话,它们可能意味着我们如何将性、政治和权力联系在一起。”
“因为性存在各种变化,”陈继续说,“但却没有一个解放性欲的普遍愿景。”
作者安吉拉·陈;《无性恋》书封。图片来源:Sylvie Rosokoff
无性恋人群的比例被认为约为1%,但陈写道,“由于人们对没有性吸引的含义有很多误解,而且流行文化中很少有关于无性恋的正面例子,我猜测这个数字实际可能要高得多。”
无性恋及其视角如何挑战强制性欲和关系等级的偏见,是本书的核心问题,陈专业地将这一讨论推向了高潮。对很多人来说,这将是一个概念的入门,有一点基础课的意思。但对无性恋来说,这也将是一剂良药,一次学习的经历。在一个重视浪漫恋爱关系的世界里,陈更关注的是关于关系的宽泛想法。
“性的概念本身是被建构的,”陈写道,“(无性恋)审视这些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渺小的规范。”在这样做的过程中,“要求我们所有人质疑我们的性信念,并承诺这样做意味着世界将成为一个对每个人来说更美好、更自由的地方。”
书中写道,无性恋和非无性恋之间的恋爱关系“就像所有的恋爱关系一样,需要创造力、耐心和脆弱,需要双方去探索,去违反我们被教导的关于性的经验,去审视和重构自己的信念、欲望,以及关于欲望的信念”。每个人都能从这种审视中获益。无性恋是拆解有害的性叙事,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重塑为更广泛、更公平、更愉快、更自由的体验的绝妙起点。
本文作者Sarah Neilson系自由撰稿人和文学评论家。
(翻译:李思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