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西安6月6日電
題:中國迎來海歸學者回國“築夢”潮
新華社記者
姜辰蓉
程露
在當今中國,多年前的出國求學潮,正在演變成為高漲的回國熱情。許多海歸學者,把回國創業、就業作為學業結束後的首選。
“2012年,留學人員回國數量達到27.29萬人,同比增長46.56%,為歷史最高值。按照近10年留學回國人員的平均增長率估算,未來5年內,中國將迎來回國人數比出國人數多的歷史拐點。”2013年底,由中國與全球化研究中心和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編輯出版的《中國海歸發展報告(2013)》國際人才藍皮書做了這樣的預測。
今年27歲的李波,2012年8月回到中國,此前他在比利時魯汶大學攻讀高分子複合材料專業。李波說之所以選擇回國,一方面是由於歐洲金融危機,當地經濟狀況不佳,難以找到穩定、理想的工作;另一方面,國內經濟發展環境良好,機遇很多。
“我回來後,用了半年時間找工作,期間拿到大大小小許多公司的聘書,大部分都與我的專業匹配。我選擇了自己滿意的工作,現在工作性質單純,與同事相處也非常融洽。”李波說:“在我們公司,差不多三分之一的員工都有留學背景。”
與此同時,中國政府也加大了對海外人才的引進力度。為吸引更多處於“黃金期”的海外學者回國,2010年12月,中國正式啟動“青年千人計劃”。此舉旨在為今後10年至20年中國自然科學、科技產業發展提供支撐。隨之,大批“海歸”精英進駐高校與科研機構。
在北京,2009年啟動“海外人才聚焦工程”,計劃用5至10年時間,把北京打造成為亞洲地區創新創業最為活躍、高層次人才嚮往並主動匯聚的“人才之都”;浙江則在2010年啟動“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計劃”,計劃用5年時間,引進1萬名優秀海外創業創新人才和10萬人次外籍專家,實施2000個重點國外引智項目。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高分子科學與工程系教授徐航勳,2013年通過“千人計劃”回國。目前他帶領的課題組正在主攻兩個領域的研究:高分子機械力化學和柔性電子。“簡單說,我們主要是想製備新型可穿戴的柔性電子設備,能夠用在智能機器和生物醫學器件中。”徐航勳說。
回國一年,徐航勳已經適應了國內的生活和工作。“我雖在國外生活多年,但是在回國前我對國內的生活做了充分評估,而且國內研究水準發展較快,回來後我並沒有感覺到有太大差別。”徐航勳說。
在帶領團隊進行科研攻關的過程中,徐航勳希望能有更多海歸優秀人才加入。“我非常願意看到更多優秀人才回國一起工作。海歸人才接觸過國外良好的教育和科研訓練後,他們的加入可以整體提高中國科研水準。”徐航勳說。
在徐航勳看來,許多海歸學者之所以選擇回國“築夢”,一方面是因為對國家和民族有著深深的情感,對建設祖國有歷史使命感;另一方面也是因為中國政府對科研人才引進的重視,相信在各方面能夠日益完善,取得進步。
一些海歸學者也指出,近年來,中國有大批學生出國深造,要把人才“送出去,引回來”,需要建立一整套機制。很多地方有政策,但這些政策僅僅簡單體現在對人才的資助上,如果沒有整體的制度環境、成長環境,光有項目支持也難形成長效機制。
人才專家指出,實行創新驅動戰略最根本的靠人才,用好人才最根本的要靠良好環境和體制機制。中國各地還需要創造性地開展工作,把送出去的優秀人才引回來,用良好的體制、機制和環境把引回來的人才用好。這樣,國家才能走上一條創新驅動發展的道路路,才能真正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