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將成為“絲綢之路經濟帶”合作發展主色調

text

新華社西安5月24日電(記者陳晨)正在此間召開的第18屆西洽會暨絲博會上,來自多國的專家學者表示,絲路沿線國家迫切需要共同發展綠色產業、旱作農業、清潔能源產業等可持續發展模式。未來,綠色有望成為“絲綢之路經濟帶”交流合作的主色調。

國務院參事劉燕華表示,綿延數千公里的絲綢之路既是生態脆弱區,也是能源富集區,按照自然規律辦事是這一地區發展的基礎。草產業、沙產業等,在這一地區具有其他地區不可比擬的發展優勢。在此思路下,絲綢之路經濟帶亟鬚髮展綠色經濟、循環經濟、低碳經濟,治理荒漠化,發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資源,而這些都需要國家間緊密的科技合作務實推進。

“絲綢之路沿線國家的太陽能、風能資源豐富,清潔能源可以為區域發展提供強勁經濟動力。再比如,乾旱半乾旱地區的農業產業化問題、礦產資源開發中的生態修復技術、資源高效利用以及荒漠化治理技術等,都是共同面臨的技術領域難題。”陜西省科技廳廳長李明遠表示。

以哈薩克斯坦為例,水資源匱乏、典型的大陸性氣候,使其在農業節水灌溉領域具有強烈的“技術渴求”。哈薩克斯坦80%的番茄和黃瓜需要從國外進口,其工業溫室、水果產量僅佔消費量的3%,設施農業、溫室大棚技術和材料需求旺盛。

在中國“農科城”陜西楊淩,西北農林科技大學主導的產學研相結合節水模式已在國內多個縣區產生明顯效應。依託旱作農業、水土保持、農業生產環境調控、節水灌溉四大領域優質的科教資源,楊淩2012年建起中國旱作農業技術援外培訓基地,培訓來自發展中國家的農業工作者,與其共享技術成果。

絲綢之路經濟帶國家間的科技合作,將為這樣的技術需求與供給架起“橋梁”。“比如土庫曼斯坦沙漠面積大、乾旱嚴重,其在沙漠治理與利用、旱地農業方面具有較強的研究水準。而陜西在沙漠治理、乾旱和半乾旱農業方面也具有較高水準,雙方可以開展深入合作。”李明遠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