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拥千亿市场的无人机,能租吗?

亚太日报

text

【亚太日报 虞超】自2015年开始,我国工业级无人机的发展进入井喷。互联网研究机构艾瑞咨询于今年6月发布的《2016年中国无人机行业研究报告》称,我国小型民用无人机市场进入快速成长期,预计2025年,国内无人机市场总规模将达到750亿元人民币。

如今在公安、消防、电力、农业等诸多领域,均能够看见无人机的身影,然而和人尽皆知的消费级无人机相比,工业级无人机的各项指标均让其难望项背,因此,其价格也自然会远远高于消费级无人机产品。于是,有人不禁产生这样的疑问:既然购买工业级无人机的花费如此高昂,那么是否能够运用租借的形式来使用呢?

就现阶段而言,答案似乎并没有那么乐观。

在今年6月份举办的深圳国际无人机展上,来自全国的知名无人机厂商均展出了自己的最新产品。目前工业级无人机按照不同机种,包括固定翼、单旋翼、多旋翼等,以及不同的应用场景,其售价从5万到100万不等。当被问及是否会推出租赁服务时,大多数厂商均表示,目前的时机尚不成熟。更有甚者认为租赁是绝对不可能出现的,例如深圳艾特航空的一位工作人员就表示“不能把工业级无人机和消费级混为一谈”。当然,也有部分企业表示,只要对市场的发展和企业的生存有帮助,完全可以用租赁的方式与使用者展开合作。

之所以大多数厂商还不敢明确表示可以开展租赁服务,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投入成本过高。 一方面,工业级无人机生产所涉及的碳纤维外壳、电机、飞控、地面站等部分的成本远高于消费级无人机,而严格的测试环节更是价格不菲,动辄十万甚至数十万的测试费用也让制造成本进一步上涨。另一方面,许多厂商生产的机型都属于“基本款”,依据不同的应用场景和客户的实际需求,还要进行“深度定制”,例如增加红外探测设备、面部识别系统等,这也是为什么工业级无人机的价格跨度会如此之大。所以,从生产者的角度来看,他们更希望将产品售出,以期更快的回收成本、赚取利润和开始新一轮的生产研发,通过租赁的方式变现,速度无疑太慢了。

同理,想要通过自行购买无人机,并以租赁的方式盈利的投资者也同样需要面对这一问题:前期投入相当高昂而变现周期过长。此外,还存在租借价格的波动,设备损耗带来的额外花销(如无人机坠毁,俗称“炸机”)等情况发生,都有可能制约无人机租赁行业的发展。

其实在某些应用领域,无人机已经开始了类似“租赁”的服务,例如农业植保领域。据农业植保无人机生产商高科新农的一位负责人介绍,目前已经有许多服务机构开始提供无人机喷药、授粉、施肥、除草等服务,而农户和农场主则完全无需购买无人机并学习无人机驾驶。现阶段我国许多省份的农村地区已开始大规模机械化耕种,在农业植保方面,无人机拥有更高的灵活性,受起降场地制约小,且更经济实用(每亩土地每次的服务费用约为10-20元),因此未来对于农业植保无人机的需求也越来越高。

当前,全国土地流转面积已达1/3,若1/3的土地应用无人机植保,以10-20元/亩•次收取服务费用,无人机植保服务市场规模将达200亿-800亿元。而按照2015年无人机保有量和作业面积比,对应的无人机保有量将超过30万台,而按每台10万元的售价算,这部分的销售额将达300亿元。两者相加,所拉动的产值有望突破1000亿元。也正是因为巨大的市场前景和需求,在农业植保领域才会出现初具雏形的无人机租赁服务。

那么,究竟什么时候整个无人机行业才会完全开启“租赁模式”呢?目前行业内人士预计,至2025年,整个无人机行业及相关产业的市场规模很可能将突破万亿元大关,更多的需求必将带来更大规模的生产,而成本则会大幅降低,工业级无人机在保证优异性能的同时,价格会远低于现阶段的水平。届时,无人机租赁行业也将因此而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