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对死亡的恐惧程度会影响医疗决策,目前由于中国人对死亡的过度恐惧直接导致了过度医疗现象,相较而言清晰认知死亡和人生意义更值得思考。”
这是在4月9日由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主办、福寿园国际集团和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科学文化专委会协办的第三届北京大学清明论坛上,政协第十二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原主席韩启德致辞的主要内容。
韩启德说,他已经76岁了,因为前几年对死已经做好了准备,没有什么对死亡的恐惧,“但也看到社会上,或者人们生活提高的太快了,实在舍不得离开这个世界,对死亡恐惧好像特别明显。如果你始终害怕死的话,那你永远是处在这种恐慌之中,除非你不去想它,这是很悲哀的。”
另外,他认为,我们现在的过度医疗,很大程度是对死亡恐惧所造成的。因为医学对任何一个人得的任何一个病,都不可能是确定性的。哪怕一个普通的病,它也不是百分之百一定能治好不会发生问题。
“所以对死亡到底有多害怕,对我们做医疗决策的时候影响非常大。”他称,要解决死亡恐惧问题,最重要的还是对活着到底有什么意义,要有比较清晰的认识。
同时,韩启德建议,对今天社会上的工作来讲,还是要采取一些行动,让生命的最后一段路,能够走的好一些。发展康养照护事业,要把它作为一个民生的事业做好。现在从中央到国务院都在紧锣密鼓的出台各种各样的政策,投入也越来越多。
但具体怎么来做好?论坛在这方面可以做一些研究,想想办法。“起码我认为有一点是肯定的,我们到老年失能以后,如果再加上一些疾病,最后这一段时期是在医院里面渡过的话,那绝对不是最合适的途径”,医院不是用来解决衰老问题的。当然生命的最后一个阶段,就是已经没有办法挽回的时候,一定要做好安宁疗护,给予很好的缓和医疗。
另外,韩启德也指出,对于丧葬来讲还有很大的问题,就是墓地的问题,也成为一个社会问题。“有人说墓地是新一轮的房地产,因为它圈地,卖的贵的不得了,尤其好的地方,这个我们真的是要极早的提高警惕,不要造成新一轮社会的不公正,以及社会不良风气等等。对于丧葬这一块也要多讨论一下,采取一些创新的措施,给它做的越来越好,为广大的人民群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