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靖:“一帶一路 ”的理解與實施

新浪智庫

text

【亞太日報訊】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計劃,是習近平主導的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但關于“一帶一路”的政策及其目的,則眾說紛紜,莫衷一是。世界各國、尤其是中國周邊國家更是十分關注。顯然,準確理解這一政策、并在此基礎上有效實施,對“一帶一路”的成功至關重要。

“一帶一路”要解決的問題及目的

首先,“一帶一路”不是中國的對外援助。這不僅與今天中國積極推動市場經濟、深化經濟改革的政策背道而馳,也不符合今天世界經濟一體化的發展趨勢。其次,“一帶一路”不是中國的“馬歇爾計劃”。當年美國推行 “馬歇爾計劃”,目的是通過援助西歐各國恢復經濟來鞏固其二戰后取得的西方霸主地位。而今天“一帶一路”覆蓋的地區遠遠大于當年的西歐,中國沒有、也不追求在“一帶一路”的范圍內確立霸權。最后,“一帶一路”不是、也不應該是中國擴充自己政治勢力范圍的戰略計劃。如果這樣做,“一帶一路”非但會受到俄印等大國的抵制,也很難獲得亞歐其他國家的支持與合作。

畢竟,在世界格局向多極、多元發展的今天,任何一個大國,如果靠“實力”向外擴張,謀求霸權,必將失道寡助,四面碰壁。建設“一帶一路”,首先是為了解決中國在發展中面臨的兩個“瓶頸”:其一,產能過剩和投資效率日益低下,是確保中國經濟穩定增長所必須克服的根本挑戰;其二,美國 “再平衡”戰略引發的南中國海和東海的緊張局面以及西方和俄羅斯的對抗,使得中國的整體外部安全環境趨于惡化。

在習近平戰略新思維指導下提出的“一帶一路”計劃,一方面順應世界經濟一體化的大潮,通過構建“一帶一路”來拉動亞歐大陸和亞太地區的經濟發展與合作,籍此消化產能過剩、提升產能品質、擴大投資范圍、提高投資效率,為中國的經濟發展找到新的動力和支撐點;另一方面通過經濟合作、互聯互通、共同發展,使中國同亞歐及亞太各國、尤其是周邊國家在經濟發展上同船共渡,并在此基礎上形成共同的安全利益,從而促進中國和周邊國家的安全合作,從根本上改善中國的安全環境,維護地區及世界和平。

“一帶一路”的建設重點

發起“一帶一路”建設,就是要將中國巨大的經濟優勢,轉變為促進區域以至整個世界經濟發展的動力。中國向外輸出的,并不僅僅是資金和產能,更重要的是其成功的經濟發展模式。西方學界和輿論界往往把中國經濟的成功簡單地歸結為靠投資拉動發展的模式,其實不然。只要對中國近年來基礎建設的發展和經濟增長做一簡單分析比較,就可以看到中國的成功發展模式,是通過大力推動基礎建設來拉動實體經濟——制造、運輸、電訊、商貿、服務——在市場經濟機制下的快速發展。

1995年至2014年,中國高速公路里程的平均年增長率為21.40%,2009年至2014年,高速鐵路里程平均年增長率高達25.95%,2000年至2014年,發電量平均年增長率為10.05%;同期航空客運、貨運和起降數的平均年增長率分別為14.23%、11.33%和11.50%,外匯儲備平均年增長率為21.87%。2006年至2014年,對外直接投資流量平均年增長率為19.21%。這些基礎建設的增長率都遠遠高于過去20年間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9.56%的年均增長率。盡管這一模式對資源和環境帶來了巨大壓力,也引發了一系列的社會、經濟甚至政治挑戰,但從總體發展來看,基礎設施的快速建設為中國經濟注入了巨大的活力。

這不僅使中國經濟迅速發展,同時也為維護政治穩定與社會和諧提供了充分的經濟保障,為中國政府解決因快速發展而產生的環境、社會、經濟、政治等一系列問題提供了充分的政策和行政資源。由此可見,構建“一帶一路”的重點,是要將中國通過加強基礎設施建設來拉動經濟發展的模式推廣至亞歐和亞太地區、尤其是周邊的發展中國家。事實上,中國周邊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之所以長期滯后,一個根本的原因就是基礎建設薄弱。

以中國周邊最大的兩個國家印度和俄羅斯為例。兩國都有豐富的資源,也有將自己發展為世界大國的雄心和計劃,但因為政治、經濟、社會等種種原因,兩國的基礎設施長期落后,成為經濟發展的瓶頸。俄羅斯擁有褒廣的西伯利亞和遠東,這一地區曾經是前蘇聯在衛國戰爭和冷戰期間最大的戰略資源。

而如今由于基礎建設長期停滯不前,這一地區無論從人口、勞力、投資,經濟發展等各方面都遠遠落后于俄羅斯的歐洲部分,已經由俄羅斯的戰略資源淪為戰略包袱,出現了“捧著金飯碗要飯”的局面。

而印度自1947年獨立以來,由于長期忽視基礎設施建設,直到今天仍然沿用英國殖民時期建立的鐵路系統,而高速公路網的建設才剛剛起步。兩個大國尚且如此,其他周邊的發展中國家,無論是越南、印度尼西亞等亞太國家,還是哈薩克斯坦或是巴基斯坦等歐亞大陸帶國家,問題更為嚴峻。 構建“一帶一路”的目的,就是要通過與這些國家的積極合作,充分發揮中國在資金、工業產能、工程設計和施工能力、管理模式等各方面的優勢,同這些國家共同發展基礎建設,打破長期以來制約其經濟發展的瓶頸。

如此一來,不但促進了這些國家的經濟發展,同時通過基礎建設的發展和互聯互通,為經濟一體化打通血脈、提供活力、擴充市場,為中國,也為整個地區的經濟發展與穩定開創新的良好局面。

市場經濟主導“一帶一路”的建設 由于基礎建設所特有的高投資額、長投資周期以及高政治風險的特點,“一帶一路”的發展離不開明確的政策導向和堅定的政治支持。從這個意義上看, “一帶一路” 的發起及其戰略籌劃,只能是由政府主導的國家行為,但是, “一帶一路” 從根本上說是一個謀求合作發展的經濟計劃,因此,在資金投入、發展規劃、工程建設、項目營運等各方面,都必須堅持以市場經濟為主導,遵循市場經濟規律。 “一帶一路”建設的主題參與者也必須是以盈利為目的各類企業和經濟實體。

而國家政府的作用,除了提供政治支持和政策導向之外,還要通過政府間的合作來管控和規避各類政治和安全風險,為“一帶一路”建設提供有效的法制保障。這就要求各參與國政府之間建立有效的合作與磋商機制,督導并確保各企業與經濟實體在“一帶一路”的建設中依法辦事,遵循合同,杜絕腐敗。唯有如此,才能形成以合作為基礎,以合同為依據,以法律為保障,以盈利為目的,靠市場經濟來推動“一帶一路”的向前發展。 因此,在“一帶一路”的建設過程中,中國切忌以“大外宣”的形式來宣傳“一帶一路”戰略,更不能用政治和行政手段來推動“一帶一路”的建設。

這種單邊的宣傳和行為模式往往會引起外界,尤其是周邊國家不必要的焦慮甚至猜忌。要以雙向交流的方式,與各相關國家商討解釋“一帶一路”的建設計劃,認真聽取領會相關國家和地區的利益訴求與關切,在此基礎上共同制定具體的政策和措施。無須諱言,在“一帶一路”的建設中一定會遇到種種非經濟因素的干擾,例如領土紛爭、不同的文化理念、宗教信仰、政治制度等所導致的隔閡誤解等等,但所有問題必須以溝通、磋商、談判等方式進行管控和解決。

畢竟,使各參與國在經濟、社會等各方面有實際的收獲,是推動“一帶一路”建設的根本動力。只有真正做到發展中的雙贏或多贏, “一帶一路”才能成為促進經濟發展與安全合作的雙軌機制,為中國和世界的發展與穩定奠定扎實的基礎。(作者是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