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总在风雨后——沪台交流回眸”展举行 汤彦俊 摄
中新网上海12月29日电 (记者 缪璐)上海港1973年开始接待台湾渔民进港避风;台商参与沪上志愿献血队伍被誉为“献血状元”;台湾慈济骨髓库1999年开始为上海患者捐赠骨髓,至今已达345例;台湾遭受“八八风灾”,上海专门举办赈灾晚会;新冠肺炎疫情,上海80多家台企向湖北武汉等地捐款捐物近8000万元人民币……沪台交流30多年中,彰显同胞情谊的故事层出不穷。
这一幕幕故事都在29日开幕的“阳光总在风雨后——沪台交流回眸”展上一一讲述。本次展览分为两个展区,面积达800平方米。
“阳光总在风雨后——沪台交流回眸”展举行 汤彦俊 摄
本次展览精选了660幅图片,12部累计240分钟视频和120件实物,以丰富翔实的内容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了30多年来上海对台工作的总体面貌和丰硕成果。展览内容分为七个部分,分别为:大政方针、开启交流、经贸合作、人文交流、人员往来、实现“三通”、乐业安居。
上海是闻名遐迩的工商业城市,交通发达,地理位置优越,与台湾各界也有深厚的渊源关系。两岸开启往来之后,探亲潮、旅游潮、投资潮一波波接踵而来,上海成为两岸交流的重镇。
因此,许多两岸交流中的“第一”也应运而生:1988年9月9日,66名台湾老兵乘坐的探亲船“昌瑞轮”抵达上海港,这是两岸隔绝近40年后第一艘来自台湾的客轮。1988年11月25日,上海铜厂职工许松林赴台奔丧,成为大陆居民赴台第一人。2003年1月26日上午8点52分,台湾中华航空公司CI-585航班降落在上海浦东机场,这是经历54年后第一架台湾飞来的民航班机……正是这些一次次的新纪录,推动着两岸关系一步步向前发展。
中共中央台湾工作办公室、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交流局局长黄文涛表示,上海在两岸关系发展全局中有重要地位与作用,上海是两岸人员往来的先行地、上海是两岸人文交流的示范地、上海是两岸经贸合作的聚集地、上海是两岸城市交流的指标地、上海是两岸对话协商的见证地。
在经贸合作展板里,前来参观的台商看到了自己的身影,兴奋不已。他们说,当年是唱着“爱拼才会赢”来闯荡上海,投资获得成功,自己打拼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依赖上海在改革开放中投资环境的改善和社会的进步。
2011年12月,上海出台了15条涉台措施;2015年上海发布了《上海市台湾同胞投资权益保护规定》;2018年,上海率先发布了55条惠台措施。这些政策有力地保护了台商的利益,也坚定了台商继续在上海投资发展的信心。
“阳光总在风雨后——沪台交流回眸”展举行 汤彦俊 摄
上海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主任李文辉表示,这次展览中的每一张图片,每一段影像,每一件物品,都引申出一个一个动人的故事,这都是沪台交流的成果,此次举办这次展览,具有很强的实际意义。
截至2020年6月,上海累计台资企业达14644家,合同利用台资428.89亿美元。72家总部经济和研发中心在上海落户。台商的投资涵盖了生产加工、科技产业、金融、食品、餐饮服务等各种领域,推动沪台经贸合作上了新台阶。
黄文涛说:“今天,我们回顾沪台关系发展的历程,铭记许多前辈、各界人士为沪台交流作出的重要贡献,就是要从历史中总结经验,获得启示,进一步坚定信心,凝聚两岸同胞勇于开拓、克难前行的精神力量,携手开创沪台交流和两岸关系的美好明天。历史昭示未来,尽管当前台海形势复杂严峻,但乌云终究遮不住太阳,正如这次展览标示的主题:阳光总在风雨后。我们对沪台交流合作和两岸关系不断向前发展的前景充满信心。”(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