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進口能源需求重塑中國外交

紐約時報

text

圖為中巴經濟走廊首個能源項目在巴奠基

紐約時報以《進口能源需求重塑中國外交》為題發表文章,稱中國在能源方面會採取差異巨大的各種方法,這一政治及經濟策略可能會對世界其他國家產生重要影響。無論是通過外交、投資或在極端的情況下使用武力,中國將不遺餘力地滿足自身對能源日益增長的需求,以便為日益增多的汽車提供燃料,為不斷膨脹的城市提供電力。

本周三,中國政府與俄羅斯簽訂了長達30年的天然氣供應協議,從而展示了這種渴望。與此同時,中國和越南因為前者在南海爭議海域設置石油鑽井平台的舉措陷入了緊張的對峙狀態。這兩個事件涉及不同的政治動因。中俄簽訂的協議反映了兩國緊密的經濟關係,而另一事件則突顯了兩個分分合合的冷戰盟友之間日益緊張的局勢。

但這兩個事件說明,中國在能源方面會採取差異巨大的各種方法,這一政治及經濟策略可能會對世界其他國家產生重要影響。隨着中國經濟在過去十年快速擴張,中國的能源舉措在全球市場中佔據主導地位。迅速增長的消費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全球油價在2005年左右出現飆升。

中國的需求還使煤炭生產商得以生存下去,美國及其他工業國家煤炭用量的下降曾讓它們陷入困境。在發展最快的天然氣進口國當中,中國加強了與俄羅斯的合作,實現供應多樣化,並在美國投資進行勘探,在澳大利亞出資建設液化天然氣接收站。如今,中國在非洲、中東、南美和北美等世界各地都有業務、投資或項目。

BP集團全球能源市場和美國經濟部總經理馬克·J·芬利(Mark J. Finley)說,「中國經濟和能源增長的強勁發展正在改變全球能源市場,經濟及策略影響正在形成。」

除了通過其他國家滿足自身的能源需求,中國幾乎別無選擇。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最近發表的報告顯示,中國去年每天消耗1010萬桶油——佔全球總消耗量的九分之一,但每天只出產420萬桶油。中國的海上鑽井舉措帶來了喜憂參半的結果。很多能源專家認為陸地頁岩氣資源豐富,中國卻在這方面的發展非常緩慢,但中國的能源專家表達了樂觀態度。

鑽探設備出口商宏華集團的主席兼總裁張弭表示,「中國市場認為頁岩氣革命很快就會到來。」他還表示,截至今年年底,會有100個陸上頁岩氣鑽探平台投入使用。

大多數能源專家認為,中國還需要五到十年的時間才能出產大量天頁岩氣,而且即使到那時,與中國龐大的需求相比,產量可能還是較小。兩大蘊含頁岩氣資源的地區都位於西部,遠離東部的主要能源用戶,而且管道非常少。

更重要的是,與美國相比,中國的頁岩氣分佈在地底更深處,位於人們知之甚少、地質構造複雜的地層。中國國內石油工業已經在安全和環境領域陷入困難之中,現在又面臨著新的挑戰:在部分地點蘊含大量壓縮天然氣和有毒氣體的西部地帶鑽探超深氣井。

對能源進口的依賴給中國帶來了外交政策的挑戰,這和過去幾十年來美國遇到的挑戰是相同的。那就是,國家要滿足需求,就必須開發那些不穩定地區。

中國的許多石油是從波斯灣地區進口的,需要途徑霍爾木茲海峽,而那裡的安全是美國海軍在維持。中國每年大概要從伊朗進口約50萬桶石油。

中國和各個能源豐富國家的關係有很大差異。越南似乎是一個極端案例,出現了雙方船隻相撞,中國海軍使用水炮攻擊越南人的情況。中國對亞洲爭議水域的主張已經引起了鄰國以及奧巴馬政府的抗議。然而在伊拉克,中國雖然是最大的石油客戶,中國石油公司也是那裡最大的幾個油田的主要投資者,中國人一直很謹慎,注意不被捲入其國內箭弩拔張的教派紛爭。看起來他們也無意挑戰美國在當地的影響力。

中國還在一個傳統上由美國引領的地區形成了自己的勢力,那就是拉丁美洲。但是中國主要還是在和一些財政來源依靠石油的政府建立關係,這些政府奉行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希望和美國保持距離,比如厄瓜多爾和委內瑞拉。

非洲的投資經證明要困難一些,中國在那裡的影響力顯得有限。由於在首都恩賈梅納以南發生的石油泄漏事件,乍得去年無限期終止了國有的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在該國的活動。乍得官方稱中國人強迫本地工人在沒有充分保護的情況下去清理油污。

與莫斯科的天然氣協議應能強化俄中兩國在經濟和政治上的關係。它能幫助中國減少對不安全的運輸路線和不穩定國家的依賴。同時俄羅斯也得到了一個有把握的能源市場,以防歐洲用其他國家的進口能源來取代俄羅斯的能源。

從2018年開始,俄羅斯每年可能要向中國供應380億立方米的天然氣,即當前需求的15%以上。也許更重要的是,這項協議讓中國可以用天然氣發電,來取代一部分對煤電的依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