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假難民問題日趨嚴重 港府擬"堵截"措施

亞太日報

text

香港入境處九龍灣辦公室集中處理免遣返聲請。資料圖/大公網

【亞太日報訊】近年在香港以“酷刑聲請”免遣返原居地的難民人數有增無減,其中不乏一些藉機滯留香港的假難民。特區政府行政長官梁振英13日發表2016年施政報告時表示,政府將全面檢討處理免遣返聲請的策略,打擊嚴重的非法入境、逾期居留等問題。

聯合國人權措施在港遭濫用

香港政府于1992年簽署聯合國《禁止酷刑公約》。根據《禁止酷刑公約》,香港入境處不能將任何或會遭受酷刑的非法入境者遣返原居地,該入境者可在港申請免遣返。統計資料顯示,在港以酷刑聲請提出免遣返的人士大多來自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印尼和越南等地。

然而近年來,這項機制卻被部分外籍人士濫用,增加了政府的財政負擔,更成為香港社會治安的隱患。

香港《星島日報》曾發表調查報道,指出印度有中介公司和香港公司串謀,涉嫌組織和教唆印度人假扮“難民”來港,通過聲請機制留港打黑工賺錢,中介集團則從中賺取利潤。

報道指,在印度的各大求職網站都有關於“香港急聘難民”的廣告,赴港“工作”的“難民”申請者需要繳納至少37萬元盧比(約合4萬5000港元)給印度和香港的中介公司。

香港保安局擬4項措施“堵截”假難民

這樣的“假難民”問題早已引起港府關注。

特區立法會議員葛佩帆2015年9月與保安局局長黎棟國會面討論防止“假難民”來港問題時指出,部分聲請人的國家沒有戰爭或大規模人權迫害,卻以酷刑聲請滯留在香港,部分人更涉及打鬥、販毒、黑工等罪行,認為酷刑聲請被濫用問題不但日趨嚴重,更影響社會秩序及市民安危,促請政府加快審核程序。

香港保安局方面資料表示,截至2015年8月31日,在港提出免遣返的個案已累積到10244宗,估計每年需花費逾6.44億港元支持該批人士,包括一億港元當值律師服務費、3.29億港元生活津貼,以及約2億港元聘用處理案件的人手。另外,目前每月有大約300多宗新增個案,而過往有關聲請的司法復核個案中,少於百分之一成立。

葛佩帆在會面后表示,保安局打算從4方面減低濫用聲請個案,包括從源頭堵截、與邊防及其它國家合作堵截更多非法入境者,以及增加人手加快審核程序等,使每年審核個案由1500宗增加至2000宗。另外,研究為法律援助津貼費用設上限等,以減低有關人士借濫用酷刑聲請來港的誘因。

香港是否能退出《公約》?

1月13日,香港特區政府行政長官梁振英在2016年施政報告中提出,政府將全面檢討處理免遣返聲請的策略,包括檢討《入境條例》,同時加快審核聲請,打擊嚴重的非法入境、逾期居留等問題。

香港《信報》14日報道稱,梁振英在13日的記者會上表示,免遣返聲請人濫用機制問題確實困擾香港,未來將全面檢討。被問是否需要退出《公約》,梁振英稱,如有需要的話,香港可以退出。

15日,環球時報引述港媒報道稱,香港不應做“難民港”。港媒稱,公約本意是保護那些在本國受政治迫害、有人身安全危險的難民,但事實是,香港的所謂酷刑聲請人士都來自非戰亂國家,同酷刑、迫害沒有關系,來港純粹爲打工賺錢,是假難民,有些更被黑社會招攬,成爲治安毒瘤。既然酷刑聲請制度被濫用,公約的原意被扭曲,退出公約就無可厚非,港府根本不應該作繭自縛。

不過,香港浸會大學學者黃偉國稱,港府理論上可退出公約,但香港屬中國一部分,故須經中央政府同意才能退出。香港民權監察則稱,《公約》屬于國際公認的人權標准,若香港退出《公約》,必成國際笑話,有損香港的國際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