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葡萄牙中文學校艱難走過十餘載

新华社

text

中國駐葡萄牙大使看望裏斯本中文學校師生。(來源:資料圖片)

(新華社記者章亞東馬潔君)葡萄牙華僑華人數量約在2萬左右,他們大多受教育程度不高,多以開服裝、百貨商店和飯館為生,許多人對子女中文教育都十分重視,認為中文是和祖(籍)國保持連接的重要紐帶,中華文化的傳承要靠中文這一媒介一代一代傳下去,不能斷了根。然而,葡萄牙中文學校並不多,多以個人辦學為主,包括規模最大的裏斯本中文學校在內,大都發展艱難。

在葡萄牙北部的波爾圖和科英布拉市、首都裏斯本附近的塞圖巴爾市以及南部的阿爾加夫地區都有中文學校,但規模不大。目前,葡萄牙規模最大的當屬位於首都的裏斯本中文學校,共有不同年級的600多名華裔學生和100多名葡萄牙學生。

裏斯本中文學校屬於私人辦學,說是學校,其實更像是語言培訓班。建校十餘年來,一直是長期租用一層公寓樓用作部分教室及老師的辦公室,週末又要借用附近一所當地學校的教室上課,教學設備簡陋,電腦及幻燈機等教學設備也要在兩地間頻繁搬運,十分不便。學校沒有操場。在北部科英布拉和南部阿爾加夫的兩個教學點也是租借教室上課,由校長陳曉紅統一管理。

雖然條件艱苦,但學校師生大都熱情較高,而且華僑華人家長也傾力支持。有些家長從外地驅車一、兩個小時送子女到學校學習。這些家長說,作為華裔子女,如果成為“香蕉人,將是十分令人遺憾的事情。

記者在學校認識了四年級學生張天宇和他的媽媽。天宇媽媽當天早早關了餐館,送孩子來學中文。她說,孩子從在中文學校的第一節課就喜歡上了中文,在家裏全部用中文與家人交流,學習積極性高。記者發現,小天宇的口語與國內小學生無異,絲毫看不出他是土生土長的葡萄牙華裔。即興閱讀兩段中文時,他也表現流暢。陳曉紅說,天宇是為數不多的聽說讀寫水準都不錯的孩子。

裏斯本中文學校教師孫明暉說,學校能發展到今天,與陳曉紅校長的堅持和奉獻精神分不開。她說,學生目前每週僅上兩個小時的課,老師運用多媒體教學,採取不同形式,因材施教,並及時調整教學內容,讓學生覺得所學內容難易適中才能始終保持濃厚的學習興趣。

孫老師還說,由於學校辦學資金嚴重不足,教師人數少且工資低,人員流動大,不利於推廣中文教學。學校面臨的最大困難是沒有固定校舍,無法營造好的中華文化氛圍吸引住華裔學生,建造一個全新的全日制中文學校是學校全體員工多年的夢想。

陳曉紅說,在不同國家中文學校學生參加的一些夏令營活動中,裏斯本中文學校的學生中文水準最高,學生的中文成績好,讓她感到十分欣慰。

目前,中文教育被納入當地教育系統的僅有葡萄牙中北部阿威羅行政區聖若昂-達馬德拉市,當地教育部2013年7月正式批准該市所有公立小學在三、四年級開設漢語課程,並將漢語課首次正式納入學生必修課。目前,該市有600多名葡萄牙小學生在學習漢語。任課教師由阿威羅大學語言文化係精心挑選的一位中國老師和一位葡萄牙老師合作完成。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