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手記:3月,感受香港藝術“流動的聖節”

新華社

text

【亞太日報訊】(記者閔捷 王小旎)25日,連日陰雨之後香港的天氣終於放晴,又適逢復活節假期首日,正在香港會展中心進行的香港巴塞爾藝術展人流如潮,摩肩接踵,眾多的藝術愛好者與來自世界各地的藝術工作者、收藏家、藝術鑒賞家共同分享這道藝術的盛宴。

同期在香港展出的還有亞洲當代藝術展、中心藝術博覽會、以及蘇富比、佳士得及保利的春季拍賣會預展……3月的香港,各種展會與藝術活動輪番上演、使香港一時成為世界藝術的薈萃之地,令人不禁想起美國作家海明威對當年巴黎的形象比喻——“流動的聖節”。

藝術展“扎堆” 提升城市氣質

每年的3月被香港旅遊發展局定為“香港藝術月”,各項藝術盛事在月內接連呈現,整座城市散發出迷人的藝術氣息,其中以巴塞爾藝術展香港展會最令人矚目。

歷史悠久的巴塞爾藝術展2013年進駐香港,今年的展會踏入第四屆,自23日起為期3天,匯集來自35個國家及地區的239間藝廊展示現代及當代藝術作品。多位藝術家、收藏家、藝廊經營者、博物館館長及策展人等還將出席講座,就藝術界熱門話題展開討論。

雖然連日來初春的香港陰雨綿綿,卻絲毫未減市民對藝術的喜愛之情。展覽首日開放至晚上9點,記者於首日在現場看到,下午5點左右的售票口仍大排長龍,據悉要花費逾1個小時才能買到門票。據展會負責人透露,目前售票情況令人鼓舞,展覽去年吸引約7萬人次入場,今年則有望趕超這一數字。

在距離巴塞爾藝術展展區不遠處的中環海濱,第二屆中心藝術博覽會也同期展開,展會今年以亞洲藝術為重點,百多間參展的藝廊中,超過七成來自亞洲,新晉藝術家佔有較大比重。

第八屆亞洲當代藝術展也於24日至27日開幕,一如往常,展會設置於港麗酒店3層樓的客房內,展出來自全球超過3000件藝術創作,包括原創繪畫、限量作品、雕塑及攝影作品等。記者在畫展現場看到,原本一個個酒店房間變身為一家家小畫廊,連洗手間的墻面上都挂滿了繪畫作品,琳瑯滿目。

該展覽總監桑德森介紹,在酒店房間展出作品,可以更好地呈現藝術品擺放在家中的形態,有別於一般畫廊及展覽參觀的體驗。

來自澳大利亞的畫廊主普羅斯特首次參加亞洲當代藝術展,並帶來數十幅靈感取自大堡礁的油畫,展覽首日已有兩幅售出。她對記者說,這也是她第一次來香港,“我喜歡這座城市,這裡有很多人都喜歡藝術。”

M+視覺文化博物館首席策展人鄭道煉認為,“以前香港藝術節規模較小,很本地化,近年逐漸走向國際化,這一趨勢很明顯。在紐約或倫敦的藝術博覽會上,你可能要花5週到7周去見識來自世界各地的藝術家和藝術作品,但在香港藝術展集中的這個時段,只要1周就能有相同的體驗。”

此外,蘇富比、佳士得及保利三大拍賣行的香港分支也自3月上旬起,陸續為4月初的春季拍賣會舉辦數場預展,其中,中國藝術品較為受關注,不少名家如張大千、齊白石、徐悲鴻、吳冠中、傅抱石、趙無極、朱德群及曾梵志等的書畫作品悉數亮相。

曾經被稱“文化沙漠” 如今已晉身世界三大藝術市場

來自紐約的藝術家徐健國,此番是第一次作為參展畫家出席香港巴塞爾藝術展,他帶來的3幅作品均以香港的城市山水為題材,在香港藝倡畫廊展出。他說,兩年前他的個人畫展曾在香港蘇富比藝術空間展出,效果非常理想,所以這次參加巴塞爾藝術展也是滿懷期待。

受惠於地理優勢及自由的經濟體系,香港無疑是匯聚多元文化的大都會。而藝術品的免稅政策及亞太地區日趨龐大的藏家數量,也使香港晉身全球第三大藝術品交易市場。數據顯示,香港的畫廊數量已從10年前的不到10家,擴展至目前的100多家。曾被稱為“文化沙漠”的香港在國際藝術版圖中早已今非昔比。

巴塞爾藝術展亞洲總監黃雅君告訴記者,亞洲的藝術愛好者及觀眾對藝術知識的領悟逐步深刻,展會過去3年在香港取得不俗的進展,能夠不斷發掘出優秀的客戶和藏家。“最令人欣喜的是,已出現大批年輕一代的收藏家,這是很好的跡象。我對香港能夠成為亞太地區的藝術中心持樂觀態度。”

黃雅君說:“很多人稱香港為亞洲的紐約,這裡充滿活力,效率高,越來越多的國際畫廊選擇來香港開設展覽空間,說明他們意識到這裡有高品質的客戶,而香港更是進入亞洲藝術市場的門戶。”她還認為,特區政府及私人機構對藝術發展的支持也是不可忽視的因素。

香港離“藝術之都”還有多遠?

各項展會及藝術活動紛至遝來,自然帶動了香港本地藝術市場蓬勃發展。為配合香港長遠的文化藝術基建及發展需要、並提升香港作為展示東西文化薈萃的國際大都會地位,特區政府於2008年申撥216億港元興建佔地40公頃的西九文化區,旨在打造出具備世界級設施的綜合文化藝術區,核心設施包括劇院、演藝場館、博物館群及廣場等。

香港的文化創意產業被香港貿發局視為“具明顯優勢可進一步發展”的產業之一,擁有完善配套和潛在市場的香港被認為是僅次於紐約、倫敦的世界第三大藝術重鎮,吸引全球知名畫廊和專家學者、收藏家雲集於此。當然,要真正成為名副其實的“藝術之都”,藝術的硬件和軟件都還有提升的空間。

有業內人士指出,藝術創作人才略顯不足,尚不能推出一批在世界範圍內有影響力的一流藝術家,這是香港在邁向“藝術之都”的路上亟待解決的問題。

黃雅君也表示,香港若想進一步發展成國際一流的藝術中心,如何提升全民藝術教育成為關鍵的一步,“教育是最基礎的文化根基,不一定需要人人都成為藝術家、收藏家,但至少可以讓他們懂得去欣賞藝術,這樣整個社會也會更加有創造性。”

一位在香港落戶的外國收藏家表示,過去十年在香港買藝術品的內地買家的確越來越多,但真正讓他充滿信心的是,雲集於此的藏家不論背景,水準都越來越高,使整個市場真正成熟起來。

巴塞爾藝術展總監馬克·施皮格勒在談到這幾年巴塞爾落戶香港以來帶動亞洲和本地畫廊的成長時,也不無欣慰地表示:“香港巴塞爾是在對的時間、對的地點做對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