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問高考替考事件:為何屢禁不止?

新華網

text

今日高考开考,替考者在南昌十中考试。

【亞太日報訊】7日,媒體曝光一起跨越湖北和江西兩省的高考替考事件,引發網友高度關注。高考公平關乎社會公平,網民在關注替考事件調查進展的同時,也頻頻拋出疑問:誰在導演替考這場戲?層層關卡為何攔不住“槍手”的腳步?替考事件頻頻發生根源何在?

  

網民提問:誰在替考?

  

2014年河南高考替考案查實違規違紀考生165人,其中替考127人;2008年甘肅天水作弊案件涉及高考替考9個考點31名考生,其中“移民+替考”考生15人,移民考生14人,替考考生2人……記者梳理發現,近年來河南、安徽、甘肅、江西等多地都曾出現高考替考事件。

  

據媒體曝光,涉事“槍手”多為高校在校大學生,以剛剛參加過高考的大一、大二學生為主。為了能夠考出好成績,一些考生甚至點名要求名牌大學的學生替考。在2014年的河南替考案中,就有不少“槍手”來自知名高校。

  

發生在2007年的安徽替考事件調查結果顯示,參與替考的41名在校大學生中,多數家庭較為困難。據了解,“槍手”替考一次,根據考試成績和錄取學校,分一本、二本,最終可以獲取2.5萬元至5萬元不等的酬勞。因為報酬高、占用時間少,一些家庭困難的農村大學生甚至把替考作為“生財之道”。

  

江西替考事件引發了社會各界的強烈反響。網友“誠信如初”說,從申請准考證,到進入考場;從有組織的替考團夥,到考生的聯絡,這是一條嚴密的供應鏈。必須從被替考者為突破口入手,且要深挖被替考者的背景究竟有“多深”。

  

事件發生後,教育部明確表態,對偽造、變造身份證、准考證及其他證明材料,由他人代替或者代替考生參加考試的,一律取消本次考試所有科目成績,並視情節輕重同時給予暫停參加高考、各種國家教育考試1至3年的處理,相關處理記入考生誠信檔案。對參與作弊的在校大學生,還將按照《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定》給予開除學籍處分。構成犯罪的,由司法機關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網民提問:層層關卡緣何依然失守?

  

【報名環節】曾在浙江省教育考試院工作多年的張江琳向記者介紹,高考報名有兩種方式:應屆畢業生或參加高考複讀的學生可以由學校統一組織,持身份證統一驗證後報名;往屆畢業生可以自行前往當地招辦,在經過工作人員身份認證後辦理准考證件。

  

正常情況下,想要通過身份審核並不容易。但在實際操作中,依然有人會鋌而走險,通過偽造證件、收買相關人員等方式,蒙混過關。

  

【高考前夕】記者通過網絡檢索發現,不少網站都在公開叫賣類似無線電耳機、針孔攝像頭、指紋套等“作弊神器”。雖然每年高考前,公安機關和教育部門都會組織專項行動,對散播高考“助考”廣告、兜售所謂“高考考前答案”、銷售無線電作弊器材、招攬替考代考“槍手”等行為進行打擊和查處,但類似情況仍屢見不鮮。

  

公安部門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人士告訴記者,網上的信息多而龐雜,在實際操作中,受人力物力制約,很難對信息和線索一一核查,這在客觀上,也給一些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機。

  

【考試環節】在進入考場後,監考人員仍會就考生的身份證、准考證、照片與本人進行比對驗證,為杜絕替考行為,一些執行嚴格的地區甚至需要對考生進行指紋認證。

  

然而,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張江琳介紹說,一些考生在報名之初就用假身份證辦出了真的准考證,這給監考人員對考生身份的識別帶來了很大的難度;一些監考制度執行不那麼到位的地區,考生甚至可以通過事先買通監考人員的方式,讓監考者對考生的替考行為睜一只眼閉一只眼。

  

網民提問:替考事件為何屢禁不絕?

  

高考替考不僅破壞了考試秩序,還進一步損害了教育公平,更是一種違法行為。嚴肅考風考紀年年講,為何替考現象仍然屢禁不絕?

  

專家表示,除了部分考生心存僥幸、作弊手段不斷翻新外,與國人對升學的崇拜和違法成本過於低廉也有著直接關系。

  

張江琳說,優質大學仍是稀缺資源,考不上的想上大學,考得上的想去更好的大學。“單一的人才評價體系,唯學曆是舉的用人機制,以升學率論英雄的單一維度評價方式,都在一定程度上促使考生以身試法,甚至導致一些學校和老師縱容類似的替考行為。”

  

“我國在立法上對打擊高考舞弊還存在較大缺陷。”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部教授余雅風說,雖然業界多有呼籲,但時至今日,我國仍沒有出臺專門規範考試行為的法律法規。現有的法規對行政管理人員、考務工作人員、監考人員以及考生的處理大都為短期的行政處分,處罰力度普遍偏低,難以對作弊者起到震懾作用。南開大學法學院副教授王彬也表示,違法成本過低,為了孩子能考上好的大學,一些家長甚至勒緊褲腰帶出錢、企圖通過替考實現“金榜提名”。

  

高考公平公正關系廣大考生切身利益和社會和諧,專家呼籲,進一步完善法律法規,加強對舞弊替考、尤其是替考行為組織者的打擊力度;將舞弊等汙點行為納入個人征信體系,伴隨終生;與此同時,有關部門也要進一步改革現有高考制度,打破一考定終生的思維定式,建立更多幫助年輕人成才的通道,破除全社會對學曆的崇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