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管新规下信托固收转型难,“固收+”能否成为突破口?

界面新闻

text

见习记者丨刘晨光

经历多年快速发展的信托业转型需求迫切。

此前信托公司主要依靠牌照优势在大资管行业内始终占有一席之地。资管新规发布后,各类资管业态被拉到同一起跑线上,信托公司在竞争格局上所面临的环境也发生重要变化。对于最为重要的固收类业务,各家信托机构的转型也是当务之急。

10月20日,在平安信托首个标准化和服务类产品“基建中心”策略会上,平安信托固定收益部业务总监陈勇向界面新闻记者表示,当前信托机构偏向于自建固收体系,在转型背景下,固收着重强调规模和品牌要素,信托公司做固收业务一般面临内部和外部的双重困难。

所谓内部困难即是交易文化,传统信托主要业务做非标融资,偏向于信贷,所以前中后台体制设置,是按照贷款模式来设置。标准资产就不一样,是一种资产管理文化,一种交易文化,把授权交给基金经理。对于标品应该如何管理,是所有信托公司都会面临的问题。“惯性思维即是房贷管理思维,买了就不动,但是买股票和债券就不一定不动,投资者关心是什么价格去买这些资产,尽管资产可能有瑕疵,但是如果有一个比较低的价格也会买入。”

另一方面对于信托品牌建立,陈勇认为,信托公司以前给投资者的印象都是投资非标,未来要考虑品牌的问题,也就是投资者教育,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比如信托固收的净值型产品,在开始进入市场时肯定会遇到一些问题。

陈勇认为,相比于基金、券商等同业资管机构,信托差异化优势就是非标业务涉及会比较多,类似于平安信托主要策略就是信用策略,是对于信用债的挖掘。在信用债市场里面,最重要发债主体有两个,一个是城投,一个是地产,这也是信托公司擅长的部分,相对于券商基金来说,理解会更深入。

陈勇指出,当前就信托公司来说,现金管理类、纯债类、“固收+”类是转型的重要依托,此外债券委外也是信托公司转型可以尝试的重要方向,中小银行一般会有这样的需求,主要是基于业务上的相对优势,并非绝对,但是在实际操作中也会根据委托方的期望收益进行实际评估。

对于当前产品策略上改变,陈勇则表示,类似纯债型产品要求客户把负债期限拉长,不是仅仅3个月、6个月,时间太短,风险比较大,拉长时间减少资产负债错配从而达到一定收益。陈勇认为,当前股票和债券性价比已经走向平衡,对于信托公司来讲,纯债基产品也可以正常推荐。

近期国内资金面逐步宽松,市场上资金相对充裕。陈勇也指出,类似平安信托今年重点推出现金管理产品,产品上涨很快,“做现金管理,一定要根据客户需求和市场变化来设计出合适产品。”他说道。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资管新规的实施,“固收+”成为资管市场关注热点,信托资管机构对此类产品也十分倚重。据陈勇介绍,当前平安信托主要关注中资美元债、新股打新、国债期货和权益资产,这个主要是资产配置方面的策略。

陈勇认为,虽然信托公司也是刚刚介入权益类资产,但是还是要有差异化的内容。在投研上,信托公司相对于券商基金有天然的劣势,但是信托可以选择专业机构来合作,并且在做TOF和FOF方面,信托机构比券商基金机构更具有灵活性,范围更广。

一般而言,最常见的“固收+”策略是“80%债+20%股”或“70%债+30%股”,但在陈勇看来,固收+并不一定需要非常严格比例限制,“做固收+,切切实实做些收益,并不是为了加而加,没有机会就做固收,有机会再进行其他操作,类似打新和可转债。”

他举了今年以来中资美元债的例子。由于今年疫情缘故,美元会有一波涨幅,全球美元紧缺,导致香港市场对中资美元债的抛售,在香港价格购买要比内地便宜很多,通过购买该类债券实现“套利”。

一位资深资管人士向界面新闻记者表示,非标风险大,当前信托公司固收产品转型还是面临一些困境,但如果不做非标传统业务,会缺乏竞争力,固收类业务的资源弱于券商。他指出,信托公司原来做非标主要是信托法对其业务范围定的很宽泛,正好符合非标需要,但是要改做标准业务,没有模糊空间,此外信托缺乏自身专业人才积累,也需要依赖各机构配合。